首頁 小故事 励志故事 正文

通常我能夠做的,我都想實驗

不向命運低頭,就能把握命運戰勝一切

通常我能夠做的,我都想實驗

時間:2014-01-16 作者:天天故事 編輯:小故事

  值得記着的是這位探險家的名言:“通常我能夠做的,我都想實驗。”

  遠在44年之前,約翰·戈達德就把他這一輩子想乾的大事列了一個表。那時他15歲,是洛杉磯郊區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孩子。他把那張表題名為《一生的自願》。

  表上列着:“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埃佛勒斯峰(即珠穆朗瑪峰)、乞力馬扎羅山和麥特荷恩山;駕馭大象、駱駝、駝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歷山大一世走過的蹊徑;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影戲;駕駛航行器騰飛下降;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遊覽全天下的每一個國家;娶親生孩子;旅行月球。”每一項都編了號,一共有127個目的。

  現在,59歲的戈達德依然顯得年輕,漂亮,他不僅是一個履歷過無數次探險和遠征的內行,照樣影戲製片人、作者和演說家。他仍然把家何在加利福尼亞南部,和妻子住在一棟舊式平房裡。在屋裡,他悠閑地坐在那些干縮的頭骨、銀制的匕首、閃亮的編織和充滿異國情調的工藝品之間,這些器械常使他回憶起昔日的探險生涯來。當提及那張多年以前的“自願表”時,戈達德微微一笑,談起了年輕時的自已。

  “我寫那張表,”他註釋說,“是由於在15歲時我已清晰地熟悉到自已的閱歷窮困。我那時頭腦尚末成熟,但我具有和別人同樣的潛力,我異常想做出一番事業來。我對一切都極有興趣--旅行,醫學,音樂,文學……我都想干,還想去激勵別人。我制訂了那張奮鬥的藍圖,心中有了目的,我就會感應時刻都有事做。我也知道周圍的人往往墨守陋習,他們從不冒險,

要整裝上路,要努力!要向前走!

從不敢在任何一個方面向自已挑戰。我刻意不走這條老路。”

  當戈達德把夢想莊重地寫在紙上之後,他就最先抓緊一切時間來實現它們。16歲那年,他和父親到了喬治亞州的奧克費諾基大沼澤和佛羅里達州的埃弗格萊茲去探險。“這是我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個項目,”他回憶說,“我還學會了只戴面罩不穿潜水服到深水潛游,開拖沓機,而且買了一匹馬。”20歲時他已經在加勒比海、愛琴海和紅海里潛過水了。他還成為一名空軍駕駛員,在歐洲上空作過33次戰鬥航行。

  他21歲時已經到21個國家旅行過。22歲剛滿,他就在危地馬拉的森林深處發現了一座瑪雅文化的古廟。統一年他就成為“洛杉磯探險傢俱樂部”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成員。接着他就籌備實現自己雄偉壯志的頭號目的--探索尼羅河。

  戈達德說:“我把尼羅河置於首位,由於我以為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貌。尼羅河是全非洲的縮影:在尼羅河盆地中現實擁有全非洲的每一種鳥,獸類,爬行動物和昆蟲;它還擁有全人類中最矮和最高的人種(俾格米人和瓦圖西人);你既能在喀土穆和開羅這樣的都會中遇見受過優越教育的、履歷厚實的人,也能在蘇丹的丁卡這樣的地方碰着過着半遊牧生涯的牧民。以是,游遍尼羅河上下,研究兩岸的風土人情就成了對我的最大挑戰。”

  戈達德26歲那年,他和另外兩名探險同伴來到布隆迪山脈的尼羅河之源。三小我私人乘坐一隻僅有60磅重的小皮艇最先穿越4000英里的長河。他們遭到過河馬的攻擊,遇到了迷眼的沙暴和長達數英里的急流險灘,鬧過幾回瘧疾,還受到過河上持槍匪徒的追擊。出發十個月之後,這三位“尼羅河人”勝利地從尼羅河口划入了蔚藍色的地中海。

  戈達德說,這次旅行,若是事先過多地思量那漫長的蹊徑和面臨的艱難,也許就不敢出發了。然則經由一天又一天的積累,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我想這就是生涯的樂成之路吧。

  緊接着尼羅河探險之後,戈達德最先接連不停地加速完成他的目的:1954年他乘筏飄流了整個科羅拉多河;1956年探查了長達2700英里的所有剛果河;他在南美的荒原、婆羅洲和新幾內亞與那些食人生番、割取敵人頭顱作為戰利品的人一起生涯過;他爬上阿拉拉特峰和乞力馬扎羅山;駕駛超音速兩倍的噴氣式戰鬥機航行;寫成了一本書《乘皮艇下尼羅河》);他結了婚並生了五個孩子。最先擔任專職人類學者之後,他又萌發了拍影戲和當演說家的念頭,在以後的幾年裡他通過講演和拍片為他下一步的探險籌措了資金。


  • 共2頁:
  • 上一頁
  • 1
  • 2
  • 下一頁

要成功,看目標,別看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