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承認第一,無視第二
奶奶和1953年的諾貝爾獎
時間:2014-08-03 作者:未知2 編輯:小故事
1930年,20出頭的奶奶養育了3個孩子和一群雞鴨。那年,一窩雞蛋孵到只剩两天出殼,母雞卻意外身亡。奶奶只好把雞蛋移至灶頭人工孵化。在奶奶將新母雞物色好之前,有4隻性急的雞仔先出殼了。這4隻第一眼認錯了媽媽的小雞仔在往後的日子里總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腳后,而對“繼母”情緒淡薄。厥後,這4隻小雞仔由於缺少母雞的呵護先後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先進們就明了一個理:小雞小鴨總是把它生出后看到的第一個在眼前晃動的物體當做媽媽,而且以後很難改變。
在奶奶孵雞的同時,萬里之遙的奧地利,一位名叫洛倫茲(Lorenz.Konrad)的小伙子正在考察一群小動物。洛倫茲從醫學院結業后回到了位於奧地利北部的家鄉,承續祖業行醫療病,同時從事動物學研究。1935年春天,洛倫茲有時發現一隻剛出世的小鵝總是追隨自己,幾經剖析清掃,他推測這是由於這隻小鵝出世后第一眼瞥見的是人,以是把人當做了它的母親。進一步的實驗證實了這一推測。繼而,洛倫茲總結出“銘刻(impriting)徵象”,又稱“認母徵象”,並提出動物行為模式理論,以為大多數動物在生命的最先階段,都市無須強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種行為模式,且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就極難改變。這一理論成為厥後“狼孩”研究中最站得住腳的謎底之一。
現在我們生涯中正着力推廣的“母嬰同室”、“早期教育(也叫要害期教育)”都源於這一理論。洛倫茲藉此成為現代動物行為學的首創人,並於195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心理學獎。
奶奶在洛倫茲之前就知道雞鴨有這種被稱為“認母行為”的徵象,但奶奶不能將此推廣至所有的動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論,確立一門學科,以是她與諾貝爾獎無緣,只管奶奶與1953年的諾貝爾醫學心理學獎云云地近。
長生不死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