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是東方解夢的基礎理論,今天析夢吧帶大家學習一下西方的解夢理論之一——潛意識的幾個層次。
1.低層潛意識
人類與一般動物有許多相通之處,低層潛意識中大部份代表着人動物性的一面:本能、衝動、驅力、生理机械反應等等。
Walter B.Cannon在他的書:The Wisdom of the Body中,從學術的角度描繪這一層次:人若沒有這些生理機能,根本不可能生存及成長。我們的身體知道如何呼吸,我們的腸胃知道如何消化,我們的心臟知道如何跳動,真是奧妙又真實。這觀念正和Maslow需求層次論低層需求相互呼應。
它包含了人類原始而「不文明」的一面,有時會表現在犯罪衝動及暴力行為中,難怪Freud十分悲觀地形容它說:「人在我們的眼中好似殘暴的野獸一般,他對於放他的同類一條生路這些道理都不懂。」
它也包括了壓抑下去的東西,因而形成了恐懼症、強迫性的思想行為、妄想、幻覺及噩夢。我們過去的經驗,尤其是童年的經驗,雖受到壓抑,卻仍然活躍於當前的生活。
人就是透過這隱晦卻強烈的理性之下的潛意識,才能與有機及無機的宇宙力量相聯繫。
心理分析有時也稱為「深度心理學」,特別熱衷於挖掘這一領域,Freud在致友人書中說:「我只對人的地下室有興趣。」這種熱忱本身無罪,不幸的是Freud因為自己的悲觀傾向及化約論的觀點,企圖以他在低層次所發掘的資料來詮釋整個人。
2.中層潛意識
心理分析又稱此為「前意識」,只要我們醒着便不難接觸到它的內容。凡是埋藏在低層潛意識的東西都很難發覺,但中層潛意識的東西則很容易藉著反省而引入意識層次,有時甚至只需一個反問就足夠了。好比:「你有幾個兄弟姊妹?」「你年紀多大了?」「你數學老師叫什麼?」諸如此類。這些問題尚未提出以前,這類資料並不在你的意識界,而是藏在中層潛意識中。
3.高層潛意識
我們應記得,Freud的潛意識觀念是發展在十九世紀末及廿世紀初,正是唯物論──机械論──決定論──化約論當道的時期,Freud就是透過那典範來認識人,難怪他無法看到低層潛意識以外的東西。可是許多心理學家都無法接受這片面的觀點,因它罔視許多基本的現象。我們已經看到Frankl、Rogers、Assagioli及其他心理學家一致疾呼修正這不適當的潛意識觀,Aldous Huxlex也曾如此反駁Freud的觀點:「難道靈魂之屋是一個只具地窖的平房?在意識的第一層之下既有儲藏廢物的地下室,上面可有樓上?極其有名及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Freud,就是傾向於只具地下室的人性觀。這也難怪,因Freud是位醫生,他和所有醫生一樣,所注意的常是疾病而非健康,他所關切的主要是地下的鼠輩及蟲類,以及那些害蟲及腐味如何騷擾意識中的自我。」
Frankl也同樣地抨擊Freud的化約論觀點:「Freud把自我如此貶低,僅視它為一種附帶現象,他實在背棄了自我,將它交到本我(id)的權下;同時,他又侮辱了潛意識,僅視它為本能,而忽略了靈性。」
Huston Smith在肯定Freud的貢獻之同時,也指出它的限度:「如果馬克斯揭開了我們的社會潛意識,Freud則揭開了我們的個人潛意識。他們都能透視高等結構,更好說是次等結構中所隱藏的真正原因及動機,這是人類最好的機會,繼續向深處挖掘,直到發覺那形成自我之根基的『神聖潛意識』。」WillamJames則一再指向那高層潛意識:「我們平常清醒中的意識,通常稱為理性意識,只不過是意識的一種特殊形態而已,在它四周,隔在一層極薄的薄膜之下,潛藏着其他完全不同形式的意識,我們可能一生從未想到它們的存在,但只要施予必要的刺激,各種形態的意識便當下呈現,它們本來各有自己發揮領域。若忽略了上述意識形式,沒有一種宇宙整體觀可以視為最後的定論。」
究竟東西文化及世世代代所傳統的何種經驗,肯定了超理性、超越性或超個人的潛意識之存在?我將會在往後文中詳細討論這一問題,目前只能提出幾個重點。我們只需回想一下偉人,天才、聖賢、英雄、神秘家等人的生活,心中大致會有些概念,因為那些經驗在這些人身上特別顯着。可是我們自己的生活中也會有那些現象,我們常給予不同的名稱:「靈感」「光照」「覺悟」、「直觀」(不只是靈光一線而已)、「洞識」「醒寤」「最高動機」「高級驅力」等等,我們常感到它們是由上突如其來的「天賜」「動力」「吸引」「指引」或「召喚」,總之,它們超越了自我的層次。
人們若能欣然相應,便會產生有共目睹的轉變:藝術創作、深刻創見、科技上的突破、人格的轉變、新的融匯貫通、忘我的奉獻、價值的改變、博愛的行為、改變生活方向、對人類的积極貢獻,為使命獻身的更深熱忱……
上述的經驗显示出高層潛意識的運作,暫時介入意識界,格外地啟發它或賦予額外的能力。Maslow形容這一過程說:「人格中早就存有種『高級電路』,就像低層潛意識一樣,操縱了我們的喜怒哀樂。高峰經驗、創造能力、美學觀點以及靈性修持,都是這些高層能力的表現,它是實現比我們內顯的完善境界的自然趨向。」Maslow在The Fu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一書中多次地提到這類經驗。
美國社會學學會的前屆會長Pitirim Sorokim,在哈佛大學社會系擔任主任約三十年之久,也曾針對Freud的潛意識觀念補充了以下的觀點:「人的心智架構中還有更高的層次,更高形式的能力及活動,也就是指高層潛意識的能力及活動,在不同的人
身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現,它是構成人的人格、能力及活動的第四層也就是最高的層次。這高級潛意識使人在真、善、美的境界上成就了偉大且開創性的凱旋……人類早已知道高層潛意識的創造直觀及其他特質的存在,然賦予不同的名稱……名稱雖不同,幾乎所有東西方傑出的思想家都肯定人內高層潛意識及其特質的存在。」按着他提供兩章有關超級潛意識的豐富資料,旁征博引東西方各大文化中人類在各方面奮鬥累積下來的無數經驗及資料。
4.意識界
我們對於意識界的內容都很熟悉,無需多加解釋,它就是我們此刻所直接意識到的東西,可能是種知覺、感受、念頭、慾望、意象、衝動、記憶、期待、計劃等等,它的內涵不斷變化。意識界能擴大或縮小,因此蛋形圖中以虛線表達。
5.意識的中心自我
由於我們在前章已經討論過自我的問題,故不再重複。它是純粹意識的中樞,與意識內容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它比意識內容更先天、更超越,它是自我認同及一體感的一貫中心。
6.高層自我 (超個人的自我)
我們在前一章中已開始探討真我,可是大半的篇幅都用來澄清「假我」,也就是我們的角色、人格及次級人格、自我觀念或自我形象以及各種意識內容或「客體我」。文中也介紹了幾個不與「假我」認同的練習,幫助我們發現超越我所有一切的主宰、超越我們複雜多元性的一體核心,超越變化無常的認同之一貫核心,超越意識內容的純粹意識中樞或覺者。如果我能夠持之以恆地練習,而且領受這樣的一個真我觀的积極效果,如果我們真有此經驗,我們便已上道了,但仍未抵達目的,這隻是追尋真我的遙遠行程的一個起步,我用下面的比喻來解釋,也許比較容易了
解一些。
設想一个中秋節的晚上,你坐在湖邊,欣賞月映湖心的美景,湖中的月亮是真的月亮嗎?當然不是,它只是湖中的倒影。然後你抬起頭來望着月亮本身,欣賞它的光輝,那麼這個可是真的月亮?仍不是,因為真正的月亮並不是這麼正圓及這種顏色,這隻是月亮在空中的映影而已,真正的月亮比這遙遠得多,超越這個映影之上。可是,此刻你至少找對了方向,如果你由望遠鏡望去,那麼你離真的月亮就更近了,你用愈精密、愈龐大的望遠鏡,你便離真的月亮愈來愈近。當然,找到它的最佳途徑便是登陸月球。當我們把真我與假我混淆不清時,就好比在湖中找到月亮,找錯了方向,我們必須經過「非認同」的過程,才能轉方向,越過假我而向上瞻望,如此才能驚鴻一瞥真我之境。儘管這隻是極膚淺而不圓滿的一瞥,仍能帶給我們心理方面無比的益處,而且我們已找到正確的方向,開始朝向空中尋找月亮。可是這個純粹意識的核心之自我(見蛋形圖表第五項)只不過是那高層自我(見圖表第六項)向下的投影而已,就像追尋真月的過程一樣,我們也能不斷在追尋真我的過程中進步。圖形中以5至6的虛線來表達。表示它們並非兩個不同的自我,而是對真我兩種不同程度的體驗而已。換句話說,我們的真我體驗能夠不斷加深,這是一輩
子的功夫,在我們交友或戀愛過程中也有類似的經驗,交往幾年後,雖然他仍和初次邂逅的是同一個人,可是我們對他的體驗卻深刻多了,而且這個經驗有不斷加深的可能。因此Assagioli警告我們說:「記住……事實這並不是兩個獨立的自我,而是一個真我(Self),兩種不同程度的自我實現而已,因此在一般或日常活動中的自我與圓滿實現的靈性自我之間,有許多中間的階段或層次,愈來愈廣闊、清晰、圓滿。」
這兒,我們必須再次強調,真我並不是一個客體,不論是以月亮或情人來比喻,都有它的限度,我們應該小心,不要被文字所困。我在前章中已聲明過,真我,這高層的自我是根本無法把捉的;但其餘的人生經驗,不論是感官的或是理性的,基本上都主客二元的,因此我們很自然地會誤用同一模式來追尋真我。真我的經驗完全屬於另一種層次,二者極其不同,因為我們就是那個真我。
存在主義哲學家Gabried Marcel看出:「我愈深入我自己,我愈發覺那超越自己的層面。」不少人也有類似的經驗,故稱那真我為「內在超越的一位」,也有人稱為「我的超越核心」(Rogers)、「內在之源」(Emmons)、「超越之我」(Brunton)、「超
越之靈」(Emerson)、「深度之我」(Lilly)、「較深的自我」(AldousHuxley)、「隱藏之心智」(Harman);Assagioli則使用「高層自我」、「超個人自我」、「真我」、「泉源」、「核心」、「頂峰」等等;Carl Jung則稱之為「未發現的真我」、「原型之真我」,有時他借用猶太--基督宗教之詞彙:「上帝的肖像」。其他常見的諸如:
「我存在之基」、「我存在的核心」、「我最內在的本質」、「更好的真我」、「至善的真我」、「超越的真我」等。如今許多學者延用Jung及Assagioli的詞彙,以英文大寫的Self來表達高層的自我,小寫的self指稱個人性的自我或意識的主體。(注:中文譯文則以「真我」及「自我」來區分)
我們也不能忽略東方及西方文化傳統中特有的術語,其中啟示頗深。除了上述猶太--基督宗教的名稱以外,猶太文化中稱之為:「Meshemah」,印度稱之為梵,禪宗稱之為「佛性」、「菩薩心」、「真性」、「本來天性」、「本來面目」。我相信其他傳統一定也有他們的專有名稱。
個人性的自我或一般性之我是意識界的中心,也是人格的中心;而高層自我則是高層潛意識的中心,所涵攝的層面更廣。
Jung對這方面解釋得很透徹:「自我只是我的意識的主體,而真我則是我整個存在主體,因此也包括了潛意識的心理。由此可見,真我可算是涵攝了自我的(理想)要素,在潛意識的秘境里,真我常代表着超乎尋常或理想的人格。」
當我在讀心理學研究所時,很難接受Carl Jung的基本觀點,因它們與我所受的典範訓練不合,那時Carl Jung在心理學學術界是個被放逐的學者,教授們只視他為「哲學家」。
BrewsterSmith在一九七八年的美國心理學會會長致詞中,形容他自己早年也反對Jung的自我觀,如今才體會出這創見的價值及重要性,下面是怕演講的片段:「正如George Kelly所說的,我們如何以觀念來構造自己,便成了我之為我的基本因素,因為我相當肯定自我是一語成讖的最佳場合這種說法,因此十分擔心美國心理學界對化約論或卑微的人觀的偏好……我們如何以觀念來構造自己,事關重大。……純粹的認知心理學中的自我觀念,不論是歸因論或是其他,都失之於偏;為了糾正這偏差,我必須引用我以前所缺乏的自我觀念,也就是Jung的說法。我們在這裏所討論的,並不是蘇格拉底條理井然的『經過透徹反省的生活』,好似Mead所謂的從別人眼中反照出的自我形象;我們所面對的乃是源自潛意識的思想類型,具動人的能力,隨時會爆發。我們知道夢中常現的影像及迷思會成為塑造一個人生活的因素,我們也學會了形容自我的一套奇怪的詞彙:陽性基質、陰性基質、人格形象、人格陰影,在這其中,真我便成了頗具意義的整合,它也是生生不已的一種原型,只要是完成了個人化的挑戰,它遲早會變為核心所在。」
Smith繼而坦承,如今他「在接納這類原型學說的科學能力上遠比開始讀心理學時要開明得多……我覺得我們必須採納──對科學家而言,即是觀念移植──他書中迥然不同的自我觀。」
Karl Popper稱人為「偉大的奇迹」;Sir John Eccles出版了一本書,名叫The Human Mystery,而真我則是人的奧秘中心;本世紀中備受推崇的印度哲學家Sri Aurobindo將真我描繪成一朵蓮花:「我覺得自己很難對心理分析家十分認真,也許我應當認真一點,因為半知半解常有翻雲覆雨之力,會變成面對真理時的最大障礙……他們由下向上望,想以低層的模糊狀態來解釋高層的光明境界;可是這一境界的基礎是在上面,而不是在下面,高層意識才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基礎,並非低層意識。我
們無法由分析蓮花生長的泥沼找出蓮花之美妙,蓮花的秘密隱藏在它屬於天上的原型,它只在上面的光明中不斷綻放。」
Satprem引證了Sri Aurobindo之言后,加上他自己的觀點:「就是……那在上面的光明漸漸進入我們的黑夜──要不然黑夜怎能創造出光明?如果我們由黑夜着手,只會陷在在黑夜中,永不見天日。」
高層自我是人的最高潛能,是高等價值、最高需求、靈性驅力及智慧、慈悲、正義、美善、真理、無私之奉獻、自我超越等等超個人特質的泉源,人能透過高層潛意識中的真我汲取光明及能力。甘地常提到「普通真理的內在光明」,他在做重大決定時常向它虛心就教;許多聖賢也經驗過類似的內在指引,覺得如獲神力。
Brown說:「來自高層自我的內在指導,就在高層潛意識內,只要我們能向它的激勵暗示開放。」一個人若能調整自己的人格,接受真我的召喚,在個人的日常生活及社會關係上表現出超個人的種種特質,便會達到實現真我之境。他會日漸邁向社會責任、合作、全球胸懷、環保意識、同理心、慈悲、無私之奉獻、博愛、寬恕、四海一家、和平、正義、自我超越以及其他超個人的理想,他逐漸變成更好的真我,但他必須先向超越境界開放,願意聆聽並追隨來自真我的敦促力量。
有時人們會懷疑高層自我怎麼可能既是內在,又是超越,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我不妨再打個譬喻:珠寶藏在木盒內,它雖在內,它的價值卻超過那個盒子。稱真我為「超越的內在」還有另一個理由,即個人的自我只代表了對自己個體性及獨特性的經驗,若與高層自我認同,則不僅包括了個體性的經驗,也涵括了一個人深植於宇宙大我的經驗,往下它指向個體,往上它指向大我。Brown做了很好的解釋:「高層的自我是個體性及普遍性的綜合,因此它也被稱為超個人的真我,它超越個人之上……真我被視為更大的整體的個體表現…‥真我是部份(個體)及整體(普遍性的存在)之中介,個人必須透過真我才能與其地人類及整個宇宙合為一。」
Frankl一再強調有發展「高度心理學」的必要,方東美也把心理學區分為「深度心理學」(心理分析)、「平面心理學」(一般學院式的心理學)、「高度心理學」(超越性心理學);Assagioli在一九七四年的訪問中(即他逝世的一年),曾提到他有發展
「高度心理學」的計劃,內容將包括了真我、它的特質及能力、它的表現、如何進入並汲取它的能力,然後發揮在創造、治療及社會理想上。
7.集體潛意識
Assagioli雖借用Carl Jung的術語,可是含義好像有所不同,比較強調於個人的自我所紮根的宇宙性大我那一層面。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徹底孤立,他常是「部份之我」,屬於那更廣大的現實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