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夢的來源,古時人們認為,做夢是因為有事情要發生,是上天來預先告訴我們,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開始對夢展開了科學嚴謹的研究與探尋。
人為什麼會做夢,夢有什麼意義,夢對人有什麼影響,千百年來占夢學家、心理學家以及神經生物學家一直為此苦苦求索,然而至今仍未能找到解開這個謎底的答案。
人類對做夢的較為嚴謹的科學研究始於17世紀。1886年,夢學專家羅伯特認為,人在一天的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接觸到無數的信息,必須經過做夢把這些信息釋放一部分,這就是著名的“做夢是為了忘記”的理論,這個理論在一百年後的1980年代又開始重新流行。在羅伯特以後不久,又出現了弗洛伊德心理學解夢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不停地產生着願望和慾望,這些願望和慾望在夢中通過各種偽裝和變形表現和釋放出來,這樣才不會闖入人的意識,把人弄醒,也就是說夢能夠幫助人排除意識體系無法接受的那些願望和慾望,是保護睡眠的衛士。弗洛伊德的理論從本世紀初一直流行到60年代,後來世界上對夢的研究慢慢地離開心理學領域,進入生物學實驗室,做夢從此被視為是一種生物現象。法國里昂夢學實驗室的神經生物學家米歇爾·儒韋是夢學研究的國際知名專家,儒韋1959年把有夢定義為“反常睡眠”。他通過腦電圖測試發現,人每隔90分鐘就有5~20分鐘的有夢睡眠,儀器屏幕上反映的信號不同,显示了人在睡眠中大腦活動的變化。如果在腦電圖的電波上显示無夢睡眠時把接受測試的人喚醒,他會說沒有任何夢境;假如在显示有夢睡眠時喚醒他,他會記得剛剛做的夢。此外,研究人員採用X線斷層攝像儀測試發現,大腦在有夢睡眠階段的圖像接近於清醒時的圖像。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用儀器進行測試發現,做夢不是人類特有的現象,鳥類和所有的哺乳類動物也都會做夢。70年代末,一位科學家通過老鼠實驗發現,有夢睡眠還和記憶有關,做夢的老鼠比被剝奪有夢睡眠的老鼠更能記住經驗,但是這一研究結果並不適用於人類,因為醫生在治療精神沮喪病人時用一種叫做單一氨氧化酶的抑製劑,這種葯完全取消人的有夢睡眠,但卻不會引起記憶紊亂。法國夢學專家儒韋認為,做夢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他把老鼠有夢睡眠中發出的信號碼進行比較,發現相同親緣系統的老鼠有近似的信號碼,這一理論又被前不久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員布爾加的一項實驗證實。布爾加對同卵雙胞胎進行了研究,發現生下來后就被不同地方的兩個不同家庭分別撫養大的雙胞胎竟然有相似的做夢經驗,由此證明,人的夢境表現是遺傳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