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周公解夢 夢的百科 正文

民間民俗之五月端午節小麥地里的鄉愁

說起來有點可笑,工作之前是沒有吃過粽子的,即使是現在,除了禮節性品嘗一個外,粽子並非我的喜愛。端午是全國性的節目,為什麼老家(安慶懷寧)不吃粽子,沒有去考證。但粽子並不是具有時令性或季節性的食物,高速公路服務站上的嘉興粽子一年四季都在銷售,沒有太多的文化味了。對於農村來說,因時、因地取材才是正事,端午前,小麥已經收穫,吃小麥耙更符合千百年來農村經濟的傳統,也只能用當季的小麥來做,這是不成文的規矩。

小麥粑都是自家做的,大部分人家都要做,除了小麥之外,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所以各家各戶或多或多都要做一點,否則小孩子總盯着隔壁人家的廚房,也是很尷尬。當季小麥磨成的粉是主料,自從電進了農村,石磨磨麵粉不僅效率低,而且不容易分開麵粉和麥麩,印象之中,石磨磨豆腐還有,但磨麵粉很少見。做小麥粑和饅頭工藝差不多,發酵的“粑娘”(酵母)不是自家的就是鄰居家的,待麵粉發酵后隔水蒸,耙下面墊的是荷恭弘=叶 恭弘、甘露(芭蕉)恭弘=叶 恭弘或者是粑樹恭弘=叶 恭弘,學名叫什麼沒查到,這種恭弘=叶 恭弘子最好,荷恭弘=叶 恭弘屬於將就的,會有一些異味。不管怎樣,原生態、無污染的食品很香很香,說實話,雖然有20多年沒有吃過,但那個味道是現在買的饅頭比不上的。

鄰居間做粑的時間不一樣,有的早幾天,也有遲幾天,因為那個聲勢、香味總會串門,於是先做的、后做的,都會給鄰居送上幾個品嘗一下,也是暗裡比拼各家主婦的手藝 。記得有一年特別流行尊師重教,村裡小學有個別老師是外地人,沒有田地,於是學生們不約而同帶幾個給老師。既然難得一次,總要蒸上許多許多,那麼多粑怎麼辦,有女婿上門的,作為回籃的禮物。安慶習俗,不管新女婿還是老女婿,一年有三個節必須“張節”,這是江蘇話,就是女兒女婿一家回娘家看望長輩,春節、端午和中秋。沒有冰箱,時間長了就會發霉起毛,別急,這就是醬的原料。當然,做醬的粑是提前準備好的,摻上了麥麩,不僅僅是節省,其實摻上麥麩耙做出的醬顏色深、味道鮮。

做小麥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於是那一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心裏就惦記着。推開家門,桌上、涼床上、竹籃里,只在有平面的地方,到處都是擺得滿滿的粑,熟的已經堆在一起,生的麵糰墊在粑恭弘=叶 恭弘上在排隊等着蒸,屋裡屋外瀰漫著一股“粑娘”與麵粉發酵的香味。也有水平的原因,攤在粑恭弘=叶 恭弘上的麵糰一時發不起來,大人們很忌諱的,如果數量很多,往往就是不吉利、不好的兆頭。廚房裡熱氣騰騰、麥香撲鼻,父親、母親一邊忙上忙下地用蒸籠蒸着,一邊招呼着:快來吃粑,一邊拂去額邊的汗水,自我表揚:今年的粑蒸的最好!吃完之後,就需要各家分送,有的人家喜歡將筷子頭破成四瓣,點上紅色顏料,在粑突出的中央點上一個圖案,代表喜慶吉祥,不過我不太喜歡,總覺得會惹上鬼怪。

小麥粑雖好吃,但製作起來太費事,特別是沒有節日的氛圍,沒有哪一家會興師動眾,於是一年當中也只有端午節前才能吃上。隨着時代的變遷,估計老家端午節蒸小麥粑的習俗也越來越淡薄了,但這幾年又興起來,剛才,家兄在微信上曬了照片,家裡已經開始做了,一下子讓人想起了許多,口水流下來。 地鐵三號線小市站出口,有一家飯店,懷寧老闆開的,前不久高中同學聚會,去了一次,有許多安慶菜。不知道這時節有沒有小麥粑,要是有的話,一定要去嘗嘗。小麥粑咬在口中綿軟甜潤蓬鬆的滋味,老是留在記憶深處還真成了淡淡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