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周公解夢 夢的百科 正文

人能夠去控制自己夢境的內容嗎


做夢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而夢境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光怪陸離,似乎不受人們的控制,但是人們對夢的研究卻從未停止過。那麼本期周公解夢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人能夠控制自己夢境的內容嗎?

人能夠控制自己夢境的內容嗎

人能夠控制自己夢境的內容嗎

較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克雷特曼實驗室的德門特和沃爾珀特兩位學者。最初他們注意到,大多數剛來到睡眠實驗室的新的受試者,在敘述他們夢中的故事經歷時,常常把睡眠實驗室這個新奇的環境編入到各自的夢境情節中。

很顯然,睡眠條件的改變會在夢境中得到反映。德門特和沃爾珀特從中獲取啟示,並設計了一系列有趣的實驗。

實驗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改變受試者睡眠時的環境條件,看它會不會在夢中得到相應的反映。整個實驗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繼之以強光,然後再放音樂,結果在受試者的夢境報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談到光,9%提到音樂,這些數據看來並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

1966年,P·毫里設計了過量法實驗。他要求受試者在臨睡前干6小時的體力活,可是實驗結果表明,這些人在夢中根本沒有出現體力勞動的內容。毫里據此提出了“平衡互補”的理論,他認為清醒時的生活與夢境是平衡互補的,比如白天體力活幹得多了,在夢境中當然就不願幹了。

然而沒過多久,“平衡互補”理論遇到了麻煩。 1968年,生理學家陶伯做了一個用“平衡互補”理論無法解釋的實驗。陶伯要求受試者連續兩周戴玫瑰色的眼鏡,結果他們在夢境中的景物也全部變成了玫瑰色,這顯然表明清醒時的知覺感受延續到了夢境之中。不過,如果依照“平衡互補”理論,夢境中的景物應該是補色或無色才對,而事實卻並不如此。

以上許多的實驗結果,使學者們做出了同樣多的、大相徑庭的解釋,但是有一點似乎已經趨於明朗化,即清醒時的環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變,在夢鏡中就會增加與此有關的新內容。然而目前的問題焦點是怎樣才能確切地掌握環境刺激和夢境內容之間的必然聯繫,只有做到這一步,方有可能達到控制夢境的設想。

精神分析派的理論認為,夢的作用在於心理方面,做夢是為了滿足願望,只要在清醒時願望得到了滿足,夢境中就不會出現這方面的內容。1974年。德門特精心挑選了一名受試者進行實驗。這位受試者當時的強烈願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餡餅,在當他睡眠快進入到做夢階段(眼快動睡眠期)時,三次將他喚醒,並每次都給他吃一塊餡餅。

到第四次被喚醒時他說:“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煙(平時他每次就餐完畢后都喝咖啡和抽煙)。”第五次喚時他說:“餐桌上給我上了一盤麵條,我把它倒過了垃圾桶。”第六次喚醒他又說:“德門特博士,我夢見我正拿餡餅在餵給你吃。”這個實驗結果表明,滿足吃餡餅的願望不能中止做夢,但是夢的主題將變為不願意再吃東西了。

後來,威特金和劉易斯兩名美國科學家利用刺激現實環境的方法來測量夢境內容。他們用的刺激物是四部電影片,一部是孕婦正在生產的過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銳利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包皮; 一部是母猴將死去的小猴撕開吃掉的經過;還有一部是平淡的風景片。

結果根據受試者的報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內容被較多地編入夢境,而平淡風景片則根本沒有。以上實驗似乎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實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較強烈,那些刺激在夢境中出現的可能性就比較大,此說法得到許多學者們的贊同。

關於人是否能控制夢境內容的問題,迄今為止能夠做出的回答僅僅是;入睡前後的外界刺激看來是可能被編入夢境的。不過涉及與此有關的各種生理機制和它的規律性,由於變化因素太多,目前還難以將它規範化。

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們都感到,通過控制入睡前後的條件來影響夢境內容的實驗十分複雜和困難。這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卡特賴特所說的那樣:“假如入睡前十分口乾,有人會夢見海洋,有人會夢見沙漠,也有人會夢見誰也無法理解的、但與口乾有聯繫的某種情緒狀態。”因此我們首先需要有一套更為精確的度量夢境內容的方法,然後才能理解夢的意義,最終達到控制夢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