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命理 正文

七夕節起源於哪個朝代盛行於哪個朝代?

2020鼠年農曆九月十六日是不是適合祈福的日子?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起源於中國,是傳統民間主要的節日之一。那麼關於七夕的由來和習俗, 你又知道些什麼呢?七夕節起源於哪個朝代盛行於哪個朝代?七月又稱作巧月、瓜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來萬 湖算命網領會更多有關2020年陰曆七月的詳細內容吧。

七夕節起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紀錄,這即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紀錄。厥後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一再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衰退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耐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節盛行於哪個朝代?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盛大,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眾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宿世意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裏,從乞巧市購置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那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情景。人們從七月月朔就最先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門庭若市、人流如潮,到了鄰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昔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中國各地七夕習俗

01浙江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介入,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種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着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於欄杆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天黑,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 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02湖南、浙江婦女洗髮、接露珠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稀奇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紀錄。例如湖南湘潭區域《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恭弘=叶 恭弘、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約莫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以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犹如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清潔的神聖氣力。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盛行用臉盆接露珠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珠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2020年庚子年七月十二簽約好嗎,8月30日卦象如何?(細解)

03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撒播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紀錄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撒播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紀錄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加入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流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流動一樣平常是在少女少婦中舉行(男子與暮年婦女只能在一旁旁觀,并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恣意梳妝服裝,用天河水沐浴、洗頭髮,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髮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問鼎甲。經由這番服裝,女兒們一個個犹如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舉行各 種遊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

04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換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結婚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肩負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珍愛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黃昏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羅: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時祭拜要斟酒三巡,約莫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05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區域,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 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 品(或稱巧果),尚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06中國西南——問鼎甲

問鼎甲系撒播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區域的年輕女人,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不僅可以年輕優美,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儘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卉問鼎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興趣,也與生育信仰有親熱的關係。

07陝西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區域,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種種乞巧流動的習慣,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只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翠,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翠,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崎嶇。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流動。

08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區域有七夕儲水的習俗,以為雙七水沐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這天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康健祥瑞。

2020庚子鼠年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可不可以出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