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命理 正文

2020年庚子年寒露是哪一天

2020庚子年七月二十二日是不是適合出行的日子?

2020年庚子年寒露是哪一天:10月8日03:55:07,星期四,陰曆八月廿二

寒露先容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徵。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嚴寒,將凝聚為霜”了。這時,各地氣溫繼續下降。盆地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縱然在長江沿岸區域,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

川西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於10℃,用天氣學劃分四序的尺度權衡,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盆地秋色迥然差異。

寒露時代的農業生產

常年寒露時代,盆地雨量亦日趨削減。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東部一樣平常為30至40毫米左右。綿雨甚頻,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響“三秋”生產,成為盆地的一種災難性天氣。

隨同着綿雨的天氣特徵是:濕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陰天多,霧日亦自此顯著增添。然則,秋綿雨嚴重與否,直接影響“三秋”的進度與質量。

為此,一方面,要行使天氣預告,搶晴天收穫和播種;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接納深溝高廂等種種有用的耕作措施,減輕濕害,提高播種質量。在高原區域,寒露前後是雪害最嚴重的季節之一,積雪壅閉交通,危害畜牧業生產,應該注重預防。

寒露后的天氣特徵

氣溫降得快更乾燥:氣溫降得快是寒露節氣的一個特點,天氣也變得加倍乾燥。此時大雁南飛,菊花漸黃,相比一個月之前的“白露”,此時氣溫更低,露珠更多,且帶寒意。

平均氣溫漫衍差異大:10月份,我國平均氣溫漫衍的地域差異顯著。在華南,平均溫度大多數區域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還沒有走出夏日。江淮、江南各地一樣平常在15℃-20℃之間,東北南部、華北、黃淮在8-16℃之間。而此時西北的部門區域、東北中北部的平均溫度已經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門高原區域平均溫度甚至在0℃以下了。

冷空氣頻仍南下:進入“寒露”后,北方冷空氣的入侵頻率和強度都市加大,氣溫降得快是“寒露”節氣的一大特點,一場較強的冷空氣帶來的秋風、秋雨事後,溫度下降8℃到10℃是常見的事。

天氣降水希罕、雷暴險些消逝:隨着寒露的到來,我國大部門區域將轉涼,東北和西北區域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隨之雨水漸少。除整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區域一樣平常已經最先飄雪了。

寒露養生

2020年庚子年農曆十月初九是出門的好日子嗎?卦象如何?

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事後,氣溫逐漸降低,因此市民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同時夏日的涼鞋基本可以收起來,以防“寒從足生”。市民可天天晚上用熱水泡腳,這樣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削減下肢酸痛發生,緩解疲勞。

腳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從養心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最遠,而肩負最重,因此,這個地方最容易導致血液循環欠好,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研究發現,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着親熱的神經聯繫,一旦腳部受涼,就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縮短,纖毛運動削弱,導致人體抵制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主要。

適時添衣

另外,寒露事後,天氣嚴寒,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市民要注重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經受些嚴寒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粘膜耐寒力,然則暮年人和患有種種慢性疾病者,則要注重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

換季穿衣服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主要一點。寒露時節,在起居上,更要合理放置。研究以為,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時,傷風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當環境氣溫降低后,人體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為了實時預防傷風,要適時換衣。

同時,還應隨時備好搶救藥品,防止因氣溫驟降而引發哮喘、中風、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朝鹽晚蜜

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秋季的最先。在秋天里,秋燥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養生專家提出,對於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發現皮膚越來越乾燥,不少人以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彌補水分啦。真相卻是,光喝白開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外,若是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形就大差異了,這種方式,與彌補心理鹽水是一個原理。

日間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彌補人體水分的好方式,又是秋季養生、抗拒朽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現代醫學證實,蜂蜜對神經虛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還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因此,當秋天來臨之際,最好“晨飲淡鹽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體康健。

早睡早起

寒露事後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最先收斂、沉降。此時即是人們調養陽氣之時,因此,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當做響應調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的論段,就是告訴人們秋季養生的原理。專家說,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因此秋季養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為阻止血栓的形成,應該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康健。

灸臍養秋

若是由於脾胃寒涼而造成腹瀉,你可以用艾灸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艾灸肚臍的方式多種多樣,你可將燃燒的艾條直接懸在肚臍正上方1厘米左右,舉行施灸,以有溫熱感為宜。每次灸半小時左右,天天舉行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一樣平常來說,一年四序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體質虛弱而泛起的胃腸功效雜亂、神經虛弱等病,用此法舉行防治,效果很好。隔姜灸也是現代人經常使用的一種艾灸方式。取一塊姜,切厚片,在上面紮上幾個眼兒,放在臍上,點燃艾炷,在薑片上舉行雀啄灸(就像鳥啄食一樣),以感溫熱且恬靜為宜。

但需要注重的是,並非所有人群都適合艾灸,需經專業中醫師認可、並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方可舉行。

2020年庚子年五月二十二日子好嗎,今天是不是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