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狩獵業禁忌

飼養業禁忌

狩獵業禁忌

農業禁忌

 狩獵業是一項古老的營生職業,中國許多民族都具有悠久的狩獵史。狩獵業中也有許多禁忌習俗。
    狩獵者出獵前要舉行祭祀、供獻獵神的儀式。獵人們還信託野獸是有靈性的,一樣平常不敢直呼其名,而要改用一種稱謂。如稱虎為“大蟲”、“神”;稱熊為“大爺”、“老爺子”等等。還信託它們具有事先預知的手段。若是狩獵者不嚴酷遵守某些禁忌,野獸就可能知道狩獵人的動向而提前跑掉了。例如,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都禁忌狩獵前把獵事告訴別人。禁忌說“我們去打圍”。更隱諱告訴別人狩獵的地方和偏向,就是自己家裡的人也不破例。
    在狩獵時代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獵人禁忌給家捎信,家裡也不能捎器械來,否則,對狩獵晦氣。狩獵時禁忌把木棍橫放在經由的路上,必須用木棍標誌時也要順着放。聽說橫放木棍會使狩獵遇到阻礙,不順遂。狩獵時燒木料,禁忌燒崩火的木料,怕甭火的木料崩着了山神爺(白查那)使狩獵無獲。燒的木料喜短忌長,聽說燒的木料長,狩獵的日子也會拖得很長。狩獵時代還禁忌一切響動。禁絕唱歌、舞蹈或者喧華。鄂倫春族狩獵時不能隨便吹鹿哨,否則以為會刮天風,鄂溫克族狩獵時做飯不能拖鍋響,盛飯時不能刮鍋響。見了野獸也不能亂指亂說。
    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在狩獵時,還禁忌獵人之間鬧不團結。禁忌出獵中相互喧華或打架。否則,肯定打不到野獸。如兩個狩獵的人相遇,要團結起來,配合圍獵,中分獵物。但兩個組最多在一起打一两天,就要脫離。狩獵時,看到野獸不能爭先開槍。否則,誰也找不到獵物。在打到鹿、犴等獵物后,要把地上的血跡、污物摒擋清潔。狩獵的現場上還禁忌拋棄煙頭、彈殼,遺留糞便等,也是怕厥後的狩獵者受到影響。
    鄂倫春族狩獵時,還禁忌射擊正在交配的野獸。以為打了這種野獸就再也打不着其他的野獸了。然則等到野獸交配之後,便可以射擊了。
    有些民族狩獵時,還怕受到外人或者獵神以外的神靈的滋擾。例如,珞巴族狩獵時隱諱碰上外人。萬一碰上外人時要迅速悄悄走開。下捕獸器尤忌外人瞥見,否則,以為外人的靈魂會把獵物奪走,致使狩獵無獲。佤族主人沒有用過的槍弩,禁忌借給別人。否則,主人自己將打不到野獸。鄂倫春族在出獵時禁忌在篝火上洒水。
    鄂倫春族人出獵時打到的第一隻鹿、犴或野豬等,必須首先祭祀當地的山神。不先祭它,人在出獵中就會患病或打不到野獸。用狍哨引獲的狍子,他們還隱諱切斷其脖子,以為若是這樣,就再也不能用狍哨引來狍子了。在長白山一帶獵鹿的獵人,每逢打中一頭公鹿時,要迅速跑已往,抱住鹿頭,以防鹿因傷痛把鹿茸撞碎。獵公鹿忌獵鹿茸未長成者。平時打“菜圍”,則只尋野獵、狍子之類,最忌射殺公鹿、母鹿。錫伯族人舊時禁忌獵殺狐狸。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人打到大的野獸,如熊、野豬等,開膛扒內臟時,心臟和舌頭必須連在一起。只有在煮熟吃的時刻才可以切斷。否則,以後就不能再把這類野獸引來了。

佤族人狩獵,信守“見者有份”的格言,隱諱分漏了人頭。否則,是對同伴的極大的蔑視,會引起爭鬥。其俗以為上山狩獵,每餐野味要吃清潔,不得帶回家。
    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對熊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和崇敬儀式。獵人們打到熊后,不能說“打着了”,而要說“可憐我了”。熊被打死了也不能說它“死了”,而要說“布土恰”或“阿帕恰”,即“成了”或“睡了”。在獵場上,獵獲到熊后,要先由暮年人去看是公照樣母,阻止青年人看。由於熊的生殖器與人完全相同,以為青年人看了會患尿塞症。剝皮時會用氈子或其他器械將熊的下身蓋上。若是是公的,先割睾丸,掛在樹上,然後剝皮。以為只有這樣,公熊見了人才氣忠實。同時要把動脈血擠進心臟,禁忌切斷動脈。把腸子取出來繞熊頭三圈后再切斷熊的脖子。熊頭禁忌食用,割下來用草包捆起來,放在木架上舉行風葬。獵人們還要向熊頭膜拜,給熊敬煙、叩首,向熊頭祈求獵物,並用煙頭熏熊頭。然後,拿着熊皮到各戶串門,讓熊向人們告辭。把熊皮留給老人。往回馱運熊時,還要冒充哭泣。熊只能用騸馬馱運,不得用騍馬或公馬馱運。熊肉要全村的人一起吃。切熊內的刀子不能叫刀,而要叫“刻爾基本”,意思是什麼也切不停的鈍刀。打死熊的槍,也不能叫槍,而叫“呼翁基”,意為打不死任何動物的工具,或稱作“吹火筒”。吃熊肉時,人們嘴裏要發出“嘎嘎、咕咕”的聲音,示意不是人在吃熊肉,而是烏鴉在吃熊肉。熊的前肢,男子禁食。若是吃了,未來會被熊奪去獵槍。熊頭、熊心及內臟任何人都禁忌食用,要和吃剩下的熊骨一起風葬。風葬時,人們要裝着很傷心的樣子哭,還要向熊叩首、敬煙、祈禱等等。


節日節氣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