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禁忌看“生日祝壽”
中國特有的“稱謂”禁忌�
西藏民間禁忌
稱謂禁忌亦即名諱方面的避忌。諱始於周,《左傳・桓公六年》雲:"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孔穎達)〔疏〕:"自殷以往,未有諱法。諱始於周。"《禮記・檀弓》雲:"死謚,周道也。"(孔穎達)〔疏〕:"以殷尚質,不諱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號仍為死後之稱,更無別謚。堯、舜、禹、湯之例是也。周則死後別立謚,故總雲周道也。"可見,自周朝最先,人們有了諱避稱謂的習俗。那時,是在人死後,最先諱稱他的名字。《禮記・檀弓》雲:"卒哭而諱。"如必稱死者的名字時,應稱其諱,即其神名。這種人死後稱其諱,而不稱其原名的習俗,是要將一小我私人的陽世與陰世區別開來,使得鬼神不能知曉他的原名,因而不能危害與其原名有着許多聯繫的陽世間的所有事物。周朝諱事初興,並不完善。到了秦漢時代,避忌缺席漸臻完整。《史記・秦始皇紀》中已有"秦俗多隱諱之禁"的紀錄。且,不只人死後諱名,生前也要諱名了。這可能與那時用名字實行巫術的風習鬱勃有關。俗以為默念敵人的名字,或是謄寫某人的姓名就可實行黑巫術,將其人致於死地。最初的避忌是在上層社會、權威人士之間執行,厥後盛行於民間,影響到各家各戶,成為一種民間慣習。�
中國人向有尊祖敬宗的習俗,祖先的名字和尊長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諱。漢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哈薩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許多民族的祖先崇敬習俗中都有這一類禁忌事項。鄂倫春族以為直呼祖先的名字是對祖先的不尊,恐惹惱了祖先而降災於子孫。對於尊長,也不敢直呼其名,甚至不能把尊長的名字告訴別人,否則,以為家中會生下沒有骨節的孩子來。若是有什麼物件與尊長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稱,改一個說法。否則,就要折壽早夭。漢族豈論說寫,都忌言及祖先、尊長的名字。司馬遷寫《史記》,因其父名"談",以是把"趙談"改為"趙同",把"李談"改為"李同";六朝時,有人為避家諱"桐"字,把梧桐樹改稱作白鐵樹;清朝劉溫叟,因其父名"岳",竟終身不聽"樂"。可見歷代家諱之嚴。直至現時,子女仍然禁忌直呼尊長的名字,更不能叫尊長的乳名,與尊長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忌。尤其隱諱的是,晚輩的名字絕對不能與尊長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諧音字、同音字。否則,以為不尊長,是"欺祖"的行為。晚輩稱謂尊長時,一樣平常應以輩份稱謂取代名字稱謂,如叫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等等。這類稱謂可昭示輩份關係,也含有尊重的意思。不只家族內長幼輩之間是云云,師徒關係長幼輩之間也是云云。俗話說,"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
土家族禁忌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