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民俗中的“行業禁忌”
民俗中人際來往的禁忌
在為人處世方面,民間有民間的道德要求。民間所謂的壞人,是有其習慣的、文化的、倫理的較為恆定的尺度的。一樣平常說來,淫亂、偷竊、賭錢、酗酒、吸毒、鬥毆、凌弱、嫉妒、不孝、貪心等等都是欠好的行為,是屬禁忌之列的。古時有所謂三風十愆的忌行。三風為:巫風、淫風、亂風。其中巫風有二:舞、歌;淫風有四:貨、色、游、畋;亂風有四:侮聖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合為十愆。這雖為懲治仕宦,使其不敢陷於此類過錯的劃定,然正如張亮採在《中國習慣史》中所說:"那時(商湯)此種民俗,必已感染於民間,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官刑之作,治官即以是治民也。"可見民間亦以此等情事為禁忌。《論語・季氏》雲:"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些頭腦源於民間,又對民間有着深遠的影響。民間有"好人不入三場,即賭場、酒場、殺人場"的說法。又信託人的一切善罪行為都逃不脫神靈的線人,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之報,跬步不離"。這些為人處世的禁忌事項必須從心裏深處去掌握,要在念頭上就調正擺好,若是主觀願望上有了誤差,如"願人有失"、"願他破散"、"願他流貶"、"願他身死"、"偏憎偏心"等等,就一定會導致行為上的錯誤,從而招致禍災。俗以為"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信託"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所謂"作善,降之百禪;作不善,降之百殃"是也。以是,歸根結底,為人處世要抑惡揚善,從善忌惡。從這一點出發,中國人確立起自己基本的倫理原理看法以及有關的禁忌習俗。�
雖然民間信託神是萬能的,是可以是非明白的,但仍然又憂鬱自己的善意被誤解,以是經常在行為上進一步約束自己,以免被別人或神靈嫌疑而錯懲了自己。"男女授受不親"、"男女有別"、"男女差異席"、"阿姨勿上姊夫門"是恐人嫌疑男女間有不正當的性行為發生;"未亡人門前是非多",因而連未亡人之子,也"非有見焉,弗與為友";為避猜疑,人與人的往來亦需有所選擇,俗話說"貧不串親,富不串鄰",由於"貧串親,易遭白眼;富串鄰,易誣奸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小子不舀麻糖籃,閨女不看瓜菜園"都是恐人嫌疑自己的行為念頭不純的。這種恐懼生長到極端,甚至走向了漠不體貼的反面,如"賢不薦醫,智不薦葯"、"勿救水中人"等等,這就又轉而成為一種極端自私自利的行為準則了。在這種自私自利的原則指導下,人們的善念往往會釀成一種只對自己認真而紕謬他人認真的處世態度,所謂"出頭椽子先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凡事莫要強出頭"等等。不管是非是曲,一律"能忍者自安",忌爭鬥,忌訴訟。《習慣通義》雲:"俗說二人共澡手,令人爭鬥。良無異器,當共澡者,其祝曰,'人相愛,狗相齒'。"河南民間,舊時以過問訴訟為恥,以熟悉差役為羞,以"片紙不入衙,終年不進城"為榮。俗說"餓死莫做賊,屈死莫起訴",這種視被告原告,有理無理的訴訟者為一樣的羞辱雖然是愚頑的显示,但其中另一個社會緣故原由,是民間"畏官"的心理障礙在起着作用。由於向來"官官相護"、"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即便你是義正辭嚴的,又有什麼用處呢!"近官如近虎,伴君如伴虎"、"見官三分災"、"斗官窮,斗鬼死",這也是民間的履歷之談。生涯告訴他們,必須強壓怒火,忍氣吞聲,避忌官府,禁忌訟爭。否則,理未說清,更遭一番欺壓;
老北京住宅的風水忌諱
或者雖然勝訴,也弄得家敗人亡,得不償失。固然,榨取到了忍無可忍的時刻,也會引起掉臂一切的抗爭的。不外,不到萬不得已,中國人是不會造反的。中國人不願意走極端,考究"中庸之道"、"和為貴"、"互諒互讓"。就是爭執起來,也要有所阻止。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否則,得理不讓人,大吵大鬧,窮追猛打,會走向反面,有理也釀成無理了。�
俗間還以為客觀環境是造成禍殃的一個主要因素,因而除了自身修善行好之外還要稀奇注重與人來往的選擇。俗以為"隨着好人學好人,隨着巫婆學下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是一定要與好人來往,不與壞人來往。民間的"寧跟紅臉人打一架,不跟黃臉人說句話"、"黃眼綠睛,莫談友誼"一類的說法(參見本書"人體禁忌"),雖然不見得是科學的,但反映着民間願交密友,忌結惡人的優越願望。避忌、隔離原本就是禁忌的一個主要方式。若是知道某種事物是有危險的,就一定要切斷與它們的聯繫。在人際來往中,若是一方有病災,那麼,其他無病的人都有可能對他形成威脅,或者,反過來說,他也可能對別人形成威脅。因此,病人需要住手或者只管削減社會來往,以免相互間造成危害。已往,漢族、苗族、佤族、珞巴族、瑤族、普米族、藏族、彝族、侗族等等都有"忌門"的習俗,就是在病人門上用樹枝、草、旗、鞋、紅布、竹笠等物件記號,設門標,禁忌他人進入。有些民族還常與鬼神信仰連繫起來,以註釋"忌門"的需要性。古俗另有上朔不會客的習俗。《習慣通義》雲:"堪輿書雲'上朔會客必鬥爭'。"年數大的人,也忌留住宿,恐有意外。俗語云:"七十不住宿,八十不留坐。""七十不留飯,八十不住宿"即是此意。在人際往來中又忌與僧人、羽士、尼姑等來往。俗語說:"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僧人","會交同夥,交些鐵匠、木匠;不會交同夥,交些羽士、僧人",其中既有避嫌的意思,也有恐招來禍根的擔憂。崩龍族舊時在狩獵、播種時代,忌有客人來訪,否則,以為獵而無獲,種而不萌,獵物與種子會被外人的靈魂攝走。這也是歸罪於他人的一種俗信。以是在這些特殊情形下,隱諱與人來往。�
除了有特其餘忌憚、在特殊的情形下隱諱有客來訪外,中國人在平時正常的情形下都是異常好客的。俗話說:"有理不打上門的客。"既然人家來到自己門上,就是瞧得起自己,一定要禮貌待客,尊重待客。若是待客不周,是要被街坊鄰人、親戚族裡的人冷笑、蔑視的。哈薩克族人對前來造訪或過路的客人豈論熟悉與否要竭誠招待,其諺雲:"若是在太陽下山時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裡也洗不清這個羞恥。"佤族忌讓過路的生疏人睡在門外,一定要請進家來住。否則,這家人將被族人所指責。漢族有客人進門時,要自動上前打招呼、讓坐,忌不言不語,不理睬客人,或者光站着語言不讓客人坐下。客人坐下后,忌抹桌子、掃地,忌光口說宴客人品茗,實則並不沏茶,或者,說了半天話后,才沏茶讓客。這些都有"攆客"、"逐客"、"趕客走"之嫌疑,是對客人不尊重、不迎接的显示。若是是對照尊貴的客人,除了捧茶、遞煙外,還要以酒飯相款待。招待客人,一樣平常是"淺茶、滿酒、整盒煙"。即,茶水要沏得淺一點,酒要倒滿盅,煙要遞給一整盒,忌只遞一支。遞煙、酒、茶時,都要雙手,忌單手。如用煙袋敬客,遞煙時應擦凈煙嘴,裝好煙絲。要自動給客人點煙。點煙時忌用一根洋火連點三支煙。如需對火時,應將煙嘴(煙蒂)向客遞上,忌以煙頭直遞對方。酒以敬客多飲為榮,忌自飲不敬客。宴客時禁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忌媳婦、女兒。否則,以為待客不誠、不敬。待客一樣平常菜忌單數,喜用雙數,取意"好事成雙"。待客忌無酒。佤族有"無酒不成禮,語言不算數"的說法。鄂西土家族待客要篩一碗雞蛋茶,即在油茶湯里打幾個荷包蛋。其俗雞蛋茶內常用三個或四個雞蛋。俗說,一個為獨吞,兩個為罵人,五個是銷五穀,六個是賞祿,七個八個九個又應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語。以是隱諱打一、二、五、六、七、八、九等數目的雞蛋待客(參見《中國民俗辭典》)。拉祜族待客常用雞肉稀飯。但忌用白雞。若用白雞之肉熬稀飯待客,即示意主人要與來客絕交。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兩人劈面談話時,隱諱咳嗽、擤鼻涕、打呵欠等,否則,以為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此外,民間招待客人時另有"讓食不唾"、"尊客之前不狗"、"當眾不放響屁"、"客前勿動刀剪"等等禁忌規約,都是恐對客人不敬,而引起不吉的。�
古人注重的“四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