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樹被砍之後,家裡幾十年災禍不斷!
漢族農村喪葬習俗
種須改相
1、漢族人亡后,首先立喪主(死者的宗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 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數須成雙成對,厚2~3寸,4寸為好,5寸更佳。形狀一頭大、一頭小。薄棺俗稱匣子,多用於幼喪。外刷土漆,呈深玄色,有的黑中雜 以紅色,內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內底部鋪煉熟的糯米灰數寸厚,另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壽衣習習用單數,5件,7件不等,藍、藏青、灰色均可,忌用玄色。 不綴鈕扣,綴布帶系著。衣外系一條白色棉線腰帶,線的根數與死者的歲數相同。腳穿棉鞋。、死者彌留之際,支屬靜候身旁“送終”。氣絕後,燒落氣紙,將遺體 移至正屋,置於床板或草鋪上,頭向下方,臉蓋黃裱紙。板下點長明燈,設牢盆(即泥糊盆),燒紙及紙人,又扎紙台插於門外樹上,稱“望鄉台”。死者子女披麻 戴孝,孝子手持哭喪棒,長約3尺。父喪用竹,母喪用桐,取父節在外,母節在內之意,棒上用白紙條纏繞。身系草繩或纏黑紗,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光腳 不穿鞋。光山、新縣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邊披臉子,女性死了則為右邊,怙恃雙亡則為雙邊。接着給死者沐浴,前身7次,後身8次,有的前後各擦3次,穿 上壽衣后入殮。棺底鋪香末,末上墊紙或褥,有的還置5枚銅錢。抬屍時,喪主抱死者頭部人棺,頭朝棺木大頭,平直仰卧。頭枕3塊瓦,腳墊2塊磚。口中含錢, 或食物、珠玉。
2、蓋棺后,用3枚大釘封口。光山縣忌用釘,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紙密封。人殮后,棺立中堂為靈堂,親人按尊卑長幼,男女有序,肅立守靈。親友至吊,送以銀 錢、孝幛、祭牲(雞、魚、肉)、紙錢等物,家人豈論長幼均跪門迎接。弔喪時代禁忌頗多,非葬事不談,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殯前,請羽士做齋,僧人念經,超度亡魂,模擬陰間閻府種種酷刑,請其逐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陰間之苦;將紙紮金銀山、樓宅亭閣、傭人西崽、車馬服 飾、望鄉台等焚化,供亡人陰間使用;做堂祭,由喪主或司禮哭訴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性。官紳之家為取祥瑞,對此儀極為重視,往往設大型道場,搭祭 壇、祭棚,念經數日,小禮1日,大禮3、5、7日不等,奢費無數。1、3、5日的不樹幡,只掛種種神像;7日齋的要樹大幡,羽士采八卦和二十八宿,意為上 天進表。做齋最後一日,在一曠地上鋪一層柴草,將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出殯通常在亡后3日,富者有“五七”、百日、三年出殯的;拘忌風水者,有停數十年 不葬的。出殯之際,親友全體舉哀,助喪者將牢盆舉起,讓喪主頭頂片晌后摔碎於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樂齊鳴,孝匾、輓聯、挽幛與執法器的羽士、僧人、風 水先生及吹打樂班先導,喪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遺像“拽纖’(長約4丈的白布一頭束於喪主頭上,另一頭搭在棺頭)隨後而行。抬棺者8人,俗稱“八仙”。 途中親友設路祭,須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謝。
4、墳職位置由陰陽先生確定,葬前打井坑,須一次挖成。棺至后,先繞墳坑3周,再由喪主在坑內略躺片晌,謂之暖坑。坑內撤五穀,將一定數目的陶、石器、錢幣等 隨葬,俗稱散財。棺落坑小頭朝前(偏向一樣平常為東南),大頭朝後,由風水先生“分經調向”,定好棺位,然後用石灰填築,封土。
5、亡人埋葬后,還要舉行種種祭祀流動。3日內,逐日夜晚親眷到墳上送火炬。第三日孝眷到墳前擺祭,接土圓墳。
6、從亡人殞命之日起,每7日為一期(即“一七”),到靈前焚香化紙。“五七”時,到墳前燒紙,並將紙制人、馬、屋及生涯用具燒掉。孝子在“五七”之內(光山 等縣是百日內)不能剃頭剃鬚,不穿紅戴綠,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后,將亡人靈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逐日早晚一爐香,中午供飯; 直至滿周年。周年時,焚香、化紙,親友加入祭祀。孝子守怙恃之孝為3年,伯叔兄弟和伉儷之喪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個月。3年內,頭年春節不貼 對聯,只貼菱形白紙,子孫不外出賀年,近族人家不貼紅聯,親友在正月十五前後為亡靈拜新年,燒新年紙;第二年貼黃或藍色對聯,第三年貼紫或綠色聯,3年後 方可貼紅聯。滿3周年時,盛大祭祀后焚化靈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教你一招,道法查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