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人過年習俗
客家人的飲食習俗
梅州客家人的飲食習慣為一日三餐,主食大米飯。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笊籬將飯撈起,盛於“飯甑”中,供一天吃。其次有芋頭、木薯、粟等。
一樣平凡人家平時食菜以青菜為主。菜味喜肥、喜咸,吃豆腐以“肥、咸、燒”為佳。農村家家戶戶腌有鹹菜,製法是用芥菜晒乾,用鹽“擦”(腌)之入瓮,將瓮口用菜恭弘=叶 恭弘封緊。這種鹹菜是農家菜桌上的常見菜。烹飪食物講求色、香、味,佐料備有鹽、醬油。姜、糟、蔥、蒜、辣椒、醋、糖、胡椒、味精、薯粉等。
客家人喜吃燜狗肉。縣城及墟落小集鎮多有狗肉攤檔。有“夏至狗,吃了滿山走”和“冬至羊,夏到狗”之鄉諺。舊時,有“狗肉不上台盤”之說,意即宴席菜色中不能以狗肉出桌。此俗早已破除。現在盛行的“狗肉暖鍋”,是宴席上的佳肴。
鹽局雞、釀豆腐、扣肉、肉圓等,都是久負盛名、別具客家風味的傳統食物,至今盛傳不衰。其中鹽局雞肉嫩、味香、清潤滋補,是客家宴席上常用名菜。
鹽局雞的來源,相傳是從伏羲氏教民庖犧、把鮮魚裹上泥巴投進火中烤的故事演化而成的。又傳說在好幾百年前,一位長樂(現五華縣)商人從外地買了一隻肥雞,準備帶回家中過春節,但路途遙遠,活雞不易攜帶,便將雞宰凈用鹽包封在肩負里。行至中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找不到吃的,只勤學着家鄉叫化子的設施,把雞用紙包住,再糊上泥巴放進火堆中煨熟來吃,出乎意料,這樣弄出來的雞肉味道異常好!厥後,這種食法被不停改善,成為客祖傳統名菜。製作方式是:
質料 肥嫩雞一隻(重2斤左右)。薑片2錢、蔥條2錢、香菜5錢、精鹽2.5錢、味精1.5錢、八角末5分、芝麻油2分、沙薑末5分、熟豬油2.5錢、花生油3錢、紗紙2張。
製法 1.用火燒熱炒鍋,下精鹽8分,燒熱後放入沙薑末拌勻取出,分盛3小碟,每碟加入豬油3錢,供佐食用。將豬油1兩半、精鹽1錢和麻油、味精調成味汁。把紗紙1張刷上花生油待用。
2.用旺火燒熱炒鍋,下粗鹽炒至高溫(鹽略呈紅色)時,取出1/4鹽放入沙鍋內,把雞放在鹽上,然後將餘下3/4的鹽蓋在雞面上,加上鍋蓋,用小火局、約20分鐘至熟。把雞取出,去掉紗紙,剝下雞皮,將肉撕成塊,骨拆散,加入調味拌勻,放在碟上,砌成雞的形狀,香菜放在雞的雙方即成。食用時佐以沙姜油鹽。按此法製作的鹽局雞,皮爽肉滑,骨香味濃,開胃適口。
釀豆腐用鮮豆腐、瘦豬肉、少量海烏鹹魚或雞蛋作質料或燜或煮,有的將豆腐煎成半赤,稱紅燒釀豆腐。釀豆腐的用料豐儉由人,而配製技巧卻有講求。豆腐要選用質體鮮嫩而富有彈性的石膏豆腐為佳;配料:五花靚豬肉、大烏鹹魚、蝦米、火迪魚乾、香菇、豬油、豉油、薯粉、胡椒、精鹽、蔥花、芫荽各適量。先將上述配料搗碎、拌勻、調味,製成肉餡,然後將肉餡釀入切面長方塊(或切成三角塊)的豆腐里,最後,將釀成的豆腐放進熱油鍋中用慢火煎煮至半熟,再加適量湯水煮至熟透。食用時用薯粉味料打底,撒上蔥花、芫荽、胡椒粉。吃釀豆腐時,一定要趁熱,用鮮油脈菜(生菜)包着吃,這樣吃不只別有情趣,且才氣真正品嘗出釀豆腐的風味。
紅菌豆腐,在梅州市平遠縣的仁居鎮,有一種當地所特有的傳統民眾食物“紅菌豆腐”。這種紅菌豆腐是用製作豆腐以後的豆腐渣作質料,將豆腐渣攤在竹箕上,放在陰涼處,數天後豆腐渣上就長出一層曙紅色的菌。用這種紅菌豆腐配上豬肝、瘦肉煮湯,異常鮮美適口,是當地群眾節日喜慶、款待親友不能缺少的佳肴。聽說,只有仁居這一方的水土、空氣,才氣培育出這種紅菌豆腐來。
扣肉,將三層瘦豬肉煮熟后,拌上醬油,放進滾油鍋中炸酥,稱“響皮扣肉”,然後切生長方塊盛於碗內,上鋪梅菜(或鹹菜乾)再放進鍋內,用文火蒸爛,食味鮮美。
肉圓是用鮮肉剁成肉泥,加入薯粉、胡椒等佐料,擠成丸子,用豬肉上湯慢火煮熟,嫩滑、爽利。
炒雞酒又叫姜酒雞,是產婦月內必食的營養補品,產婦從臨盆后的第一餐最先,至滿月的三十天內,必須以姜酒雞作為主食。炒雞酒用雄(閹)雞炒姜,配以糯米黃酒共煮,營養厚實,有去風、活血之功效。初生子必以姜酒送外家,饗同宗,名曰“送姜酒”。問有身之信息,俗稱“姜酒香否”?陳白沙老先生有詩句雲:“隔舍風吹姜酒香”,即指此俗。炒雞酒的用料要求嚴酷、製作方式淺易,對產婦的功效非統一樣平常。
用料 三斤以上的大閹雞一隻(產後第一天須用大雄雞)、老薑三斤、老紅??一兩、花生油4兩、炙熟的糯米酒三斤,紅糖1斤,精鹽少許。
製法 1.將雞宰凈、斬塊備用。2.將老薑搗成碎粒,在炒鍋中炒至焦黃,然後加少許花生油將姜粒炸香,盛起備用。
3.將雞塊在油鍋中炒干炸赤,拌入姜粒、紅曲、糯米酒、紅米糖和適量的鹽及清水,煮沸后盛入砂煲,用文火燉至爛熟,即可食用。
按此方式製作的姜酒雞,味辛甜而醇香,有開胃生津、祛寒濕、通經絡、和五臟、活血去瘀、滋陰益腎之功效。故客家婦女經產後進補,多體魄壯實。
蘸仔鴨,是夏日美食。當5至7月,仔鴨(嫩鴨)上市時,將鴨宰殺,去內臟,洗凈,燙熟,用新鮮豬油抹一遍,切生長方小塊,然後蘸以姜油、金不換或蒜仁醋,風味怪異。
板食。板食因時令差異而在轉變。如:一年四序皆有的常見板食老鼠板、板皮等;過年時,家家戶戶製作甜板、煎板;春秋兩季稻穀收穫季節常見用新米製成的味酵板(豬油板);炎天特有的仙人板。
“仙人板”雖被稱為“板”,實屬涼粉凝膠一類的食物。是用盛產於粵東山區的一種“仙人草”熬制而成。由於只需用少量的“仙人草”就可以做出比“仙人草”重量多十幾倍的板來,有如仙術般的神奇,因此,人們便將用這種“仙草”製成的食物稱作“仙人板”,製成的“仙人板”呈玄色凝膠狀,食用時可盛於碗中,用小刀搞碎,配以蜂蜜(或白糖)和香露,甘、香、韌、滑而又帶有“仙人草”特有的香味。既能解饑渴,又有清熱驅暑、助消化、降血脂、治糖尿病等多種功效。
“清明板”屬葯板一類,是客家區域具有特色的歲時節日食物之一。據當地民諺說:“清明時節,百草好做葯”,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採集種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板。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恭弘=叶 恭弘、雞矢藤、清明菜(白頭翁)、莘菜、枸杞恭弘=叶 恭弘等。將需用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舂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塊蒸熟即成。清明板因所用藥料差異而各具風味,食而不膩,兼有藥用。可作點心,也可饋贈親友,尤為兒童喜歡的節日食物。
此外,各地尚有特色的品種,如蕉嶺的鍋督板、黃板,大埔的筍板、憶子板等。
揭西擂茶 揭西縣客家人聚居的河婆等地,喜歡飲用擂茶。凡家裡來了客人,主婦肯定擂一缽茶給他喝,或配以爆米花給他吃;凡鄰人、同夥、親房的女人出嫁之前,接受了一包喜糖之後,肯定要擂一缽香擂茶請女人喝,以示祝賀;凡家裡人痊癒也要煮“擂茶”,請來那些曾經體貼其康健,對其有輔助的鄰人、同夥配合品賞,以作酬謝,並圖個祥瑞。
正月十五無霄節,家家戶戶都煮“十五樣菜擂茶”。這種菜茶,青年婦女、小女人最有興趣,她們早早就到菜園裡去采來十五樣青菜,其中肯定要有蔥(聽說吃了日後會“伶俐”)、蒜(聽說吃了會“盤算”)、蕎(聽說吃了就會有“竅門”)到了晚上,她們游巷、串門玩了幾個時候后,就煮擂茶來配合分享預示新年大吉。夏秋季節,農家都以擂茶為午餐。天氣炎熱的時刻,人們勞動事後,經常不思飲食,桌上有一缽擂茶,那就十分誘人了。他們飲着噴香的擂茶,時代配吃烙熟的甘薯、芋頭片,咽喉順暢、迴腸盪氣,既飽了肚子,又除了煩渴暑氣,煥發了精神,勁頭更大。
擂茶的主要工具是木棍和帶有螺紋的陶缽。木棍多為山油茶樹或當泥樹(山捻子樹)或質韌可當藥用的冬瓜瓤樹。擂茶的配料十分厚實。製作並不龐大,先把花生、油麻、茶恭弘=叶 恭弘、園香、金不換或苦棘芯放進陶缽內,用木棍擂成粉末,泡上開水;然後把在鍋里炒好了的蘿蔔乾、芥藍菜、蒜、青翠、黃豆、白菜、蕎頭、蝦米等菜料放進缽里去攪勻並放些咸酥花生仁即可作飲料飲。如要吃飽,即加配白米飯或爆米花(?米),吃起來,咸、香、苦、竦、甜、甘、酸各味俱有,不只適口開胃而且別有風味。
海豐擂咸茶 海豐縣在茶的服法上,有清茶、咸茶、油麻茶、苦刺心茶,以至茶飯,菜茶等等,服法迥異,製法也差異,各有特色。而最為著名的,即是“擂咸茶”。“擂咸茶”,就是將一樣平常沏茶用的茶恭弘=叶 恭弘抓一把放進一個稀奇的陶缽中,另上一些鹽,以木棒不停搗勻搗碎,直到釀成粉末狀,倒入事先炒熟的芝麻,再突入煮沸的開水,就成了一杯噴香的咸茶。這時,把茶用碗盛進來,撒上炒熟去膜的花生仁和炒米,就是芬芳四溢,令人垂涎的“擂咸茶”了。
海豐人待客熱情,一樣平常的左鄰右舍、親友密友來串門,使敬上一杯清茶,有時也擂一擂咸茶;要是有親人出遠門數載方歸,多數要擂咸茶遍請鄉鄰。倘若是久末碰面的稀客或有職位的尊長來,那就非擂咸不能了,越是尊貴的客人,茶恭弘=叶 恭弘的質量愈是講求,芝麻,炒米。花生越撒得多,。吃三碗四碗是不能說多的。有人一次可以吃十多二十碗。
吃擂咸茶必是一人備好兩隻碗,一隻端着吃,另一隻盛着咸茶備添。各人吃各人的碗,決不會混淆。云云明晰,以示對人的尊重。
有海豐,擂咸茶除用來待客外,還被用作消遣息爭乏,這在女人中尤甚,女人們幹活累了,或受了婆(媳)丈夫的氣,或閑得無聊,便聚攏在一起擂咸茶。
惠東咸茶
惠東縣客家區域喜歡用咸茶招待客人,凡吃過咸茶的人會沉得親熱,初嘗咸茶的人則會為其怪異的風味讚歎不止。這種咸茶,既可當茶,又可代飯,它的來源已無從查考,而它的製作則頗費功夫。
先說用料,咸茶的主要質料是爆米(用飯干炒制而成或用生米在爆米機中爆成),配料則有紅豆、黃豆、烏豆、花生、油麻、茶恭弘=叶 恭弘米、香芋等。豆類可多可少,也可用其它豆類取代。如:蠶豆、豌豆等。而花生、油麻、香菜必不能少。
再說煮茶,先將爆米及豆類煮熟,然後放入花生粉、油麻、香菜,也可放入少許胡椒粉、茶恭弘=叶 恭弘碎,將味道調好,這樣,咸茶便製成了,除此之外,尚有另一種製法,稱為沏茶,即將爆米、花生粉、汕麻和香菜同時放入碗里,用開水沖泡。稍頃,出味后便可食用。
惠東客家人除招待人外,遇到吉慶嘉事,也用咸茶,根據習俗。認家媳婦生了孩子,第三早上,主人家便要煮一桶咸茶,宴請親戚,同夥和鄰人,這稱為“三朝茶”;孩子到了滿月時,又煮“滿月茶”;尚有建新屋上樑,要煮“上樑茶”;住進新屋,要煮“居茶”;男女親事議定后,女人的母親第一次到男方家裡,男方要請“親家茶”等等。
客家藥茶
藥茶是客家區域農村群眾常用的一種傳統保健飲料。客家區域地處山區,可以用製藥茶的質料許多,抒那些有藥用價值的田人園蔬菜,樹恭弘=叶 恭弘,表草採集起來 洗凈晒乾,隨時泡用。
藥茶品種繁多,藥用功效各異,在農村家庭較通俗飲用的藥茶有:消暑去痧的“布驚仁茶”、去積止泄的“蘿蔔苗茶”,清熱開胃的“拔子恭弘=叶 恭弘茶”、清炎止痢的“葫蘆茶”等等。其中又以紫金縣特產“竹殼茶”為最著名,具有清熱、去積、消炎、降血脂、減肥等多種功效,遠銷海內外。
民俗正月初一日
蟈蟈葫蘆:演繹從古至今的文化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