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的習俗
壯族的習俗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省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漫衍。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解放后稱“僮”。1965年改族名為“壯族”。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1955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壯文方案》被國務院批准,竣事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正當文字的歷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身手的基礎上,壯族人民締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區域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天下首位。
習俗: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已往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以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用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好比一家殺豬,肯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盛大。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實在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抵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父老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后才氣開飯;尊長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尊長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眼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尊長;先吃完的要逐個對尊長、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用飯。
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自動讓路,若遇負重的父老偕行,要自動輔助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人隱諱陰曆正月月朔這天殺牲;有的區域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隱諱外人入內;隱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抵家裡串門。
食俗:多數區域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區域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對照簡樸,一樣平常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乾飯,菜肴也較為厚實。大米、玉米是壯族區域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中國民俗]中秋月園人共賞
一樣平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恭弘=叶 恭弘、京白菜(明了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蔔、苦麻菜,甚至豆恭弘=叶 恭弘、紅薯恭弘=叶 恭弘、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蔔、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有些區域還親愛吃狗肉。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后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后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自家還釀製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裏的雞雜、豬肝則逐步品味,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典型食物: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破綻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白切狗肉,壯家酥雞,清燉破臉狗,龍泵三夾。
節慶: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門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 壯族最盛大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另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險些每個月都要過節。
春節一樣平常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后便最先着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豐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年頭一喝糯米甜酒、吃湯圓(一種不帶餡的元宵,煮時水裡放糖),初二以後方能走親探友,相互賀年,互贈的食物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竣事。
三月三按已往的習俗為上墳省墓的日子,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派人攜帶五色糯米飯、彩蛋等到先祖墳頭去祭祀、清省墓地,並由父老宣講祖傳家史、族規,共進野餐。另有的對唱山歌,熱鬧特殊。1940年後,這一傳統已逐步生長到有組織的賽歌會,氣氛加倍盛大、熱烈。
其他節日食俗也都各有考究,各具特色,好比中元吃鴨、端午吃粽、重陽吃粑等等。
正月初一生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