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后洗三日習俗
雲南大理民間“七月半”的民俗
“七月半”指陰曆七月月朔至十五日,在大理民間有“接祖”、“送祖”的習俗,是除清明節之外追念祖先的節日,又稱中元節。玄門和釋教都很重視這個“節”,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玄門要做齋醮儀式,釋教則辦盂蘭盆法會,誦經、施食以追悼、超度亡人。按文獻紀錄,北宋就有中元節祭祖先的習慣,大理民間崇信釋教和玄門的人多,對中元節也就稀奇重視並形成一些獨佔的地方特色。
七月月朔黃昏接祖,即把去世的祖先“靈魂”接回家中。在此之前要把供奉祖先的神龕清掃清潔,在靈牌(神主)前擺放供品:火炬梨、花紅、十錦南糖等。瓶花要尋祖先花”或黃菊。還要準備兩個大碗浸泡一把谷種或麥芽,從發芽到長出綠色的苗恭弘=叶 恭弘,象徵著家運的溫順與五穀豐登的年景。天天三餐都要先供祖先,然後家人進食。接着就要準備為祖先送行的“包”,一種像信封,16開或32開巨細的紙封,木刻雕板印刷,白底套紅。有牢靠的花樣和行款,像信函一樣有“收件人”和“寄件人”,用毛筆或鋼筆正楷謄寫,不能差錯。通常每家都有一本家譜或寫有祖宗三代的立軸,以記本家源流,寫包以此為底本。“包”內裝冥紙、“金銀錠”,是給亡人的盤纏,另附用紅藍紙剪成的衣褲鞋帽,作為返回“陰間”的行裝。
[中國民俗]清代年俗
七月十四日送祖“燒包”;如年內有親人去世,則提前一天稱燒新包。當晚供奉的酒席豐盛,其中要備一盤芋頭花,兩根長芋桿象徵挑行李用的扁擔。全家依次膜拜后,就在門外“燒包”,每一封“包”上的字,須重新到尾念一遍,然後把“包”引火,加上冥紙燃燒。火盆邊要準備一桶水,以防火星飛濺引起火災事故。燒完包后,供品投入盆內,連同給“孤魂野鬼”享用的一碗“漿水飯”倒入河內,送祖儀式竣事,相傳亡人就返程去加入第二天的“中元會”了。
[中國民俗]清代元宵節的“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