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中國民俗]清代元宵節的“燈火”

清代端午節的厭勝物

元宵節的“燈火”
明季元宵節上燈就已約定俗成,至清代,更創盛大之風。“京師燈市,始正月八日,至十三日而盛,十七而罷,市規也,張燈亦如之。張燈之地,以正陽橋西廊坊為最,巷有五聖祠,康熙癸卯,里人燃燈祀神,來拜觀者如堵,因廣衍為闔巷之燈,巷隘而沖,不容並軌,車旋轡馬,仕商往來經之者,
十率八九。向夕燈懸,遠近游觀,不下萬人。施放煙火,張揚弦索,走橋,擊唱秧鼓,妝耍大面具,舞龍燈諸戲,亦趁喧雜,蟻聚蜂屯,紛沓尤甚。巷多樓居,燈影上下參差,輝璨如晝。燈之類,流珠、料絲、畫紗、五色明角、麥秸、通草、百花、鳥獸、蟲魚、水墨及走馬鰲山等,巧變殆盡。”①元宵節之夜上燈之俗,其盛大與繁盛,普及天下。
①引自康熙年間編撰的《宛平縣誌》。
 
 
(1)江南的上燈落燈
清代,江南一帶通常十三日上燈,十八日落燈。清人云雲形貌了江南上
燈落燈的情景:“十三夜,懸點灶燈於廚下,凡五夜,至十八夜止。”而十
三日夜通常家家要吃糰子,到了十八日落燈之夜,便要替換食麵條了。
在杭州一帶,還要在十三日的前一日將燈節所引龍燈拿到龍神廟“點睛
參謁掛紅,稱為龍燈開光”②。此夜,赴吳山龍神廟的各路龍燈,相互戲耍,
飛翔騰躍,十分壯觀。
②參見清・范祖述《杭俗遺風》。
 
 
(2)蜀地的燈山會
四川一帶的燈節就顯得加倍繁縟。在四川西部,從正月初九“開燈”時,
鄰里相約,輪流設宴聚飲。初九這一餐叫“試燈宴”,每夜一家坐東設宴,
直至十六日。聚飲時,各家室內廳堂都必須掛燈亮盞,以示驅穢求吉。當地
稱此俗為“燈山會”③。
③參見《峨眉縣誌・方輿志》。
 
四川東部一帶,燈節之俗略有差異。正月十五日夜,各家各戶室內四處掛燈籠,不設坐東宴,而設家宴。全家人圍坐一桌,聚飲共食,以賀新歲。
四川東、西部還撒播着一種特殊的燈節習俗。正月初九日,從家裡到戶外,從陌頭到路口,從田間到地頭,都要豎竿點燈,以驅逐不祥,保佑新年平安無事。燈名也多有求吉祈神之內容,如“玉皇燈”、“天燈”、“五穀燈”、“雁鵝燈”,等等。
 
 
(3)驅穢逐邪的“燈”
燈節中保留的驅穢逐邪之俗是從古儺演變而來的詳細特指習俗。清代,安徽、湖北一帶要舉行“照虛耗”儀式。清道光九年(1829年)《阜陽縣誌》卷五紀錄著:“(上元夜)門戶、碓、井等備設燈,謂之照耗”。照耗的象徵意義與古儺的象徵意義並無二致,只是所驅、所照工具加倍詳細化了。
江蘇北部區域,元宵夜要引火燒田,燒死害蟲及蟲卵,祈求豐收①。蘇北有童謠:“燈籠亮,火炬紅,正月十五炸麻蟲(亦稱照麻蟲),場邊田邊都炸到,炸得害蟲影無蹤。”
陝西一帶,又演釀成“照黑角”,元宵節之夜,除家家戶戶要掛燈亮盞,使屋內燈火通明外,還要派人專門挑着燈籠把房前、屋后、院中的所有漆黑角落所有照一遍,以示逐穢驅邪。
①參見清康熙年間編撰的《直隸通州志》。
 
 
(4)求子的燈
清代元宵節的燈俗還與求子有關。在四川東部有“偷檐燈”之俗,偷燈者多為不孕婦女,或尚未得子人家,由於元宵節各家各戶都要在房檐下掛燈,不孕婦女或無子人家的一人便會趁夜深人靜時,偷偷溜到事先相中的一家(這家通常為子孫滿堂),將這家檐下的燈偷至自家,以兆新年得子。
廣東元宵節求子,卻要酬燈。《廣東新語》載:“廣州燈夕,仕女多向東行祈子。以百寶燈供神。夜則祈燈取采頭。凡三籌皆勝者為神許。許則持燈而返,逾歲酬燈。生子者盛為酒肴慶社廟,謂之燈頭,群稱其祖父曰燈公。”固然,這一習俗略顯帶有火神崇敬的原始宗教的痕迹。

清代中秋節偷摸不算偷

 


清代中秋節偷摸不算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