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民俗節慶與紙紮工藝

中國古代後宮的寂寞

民俗節慶與紙紮工藝
 
 

    淵源自古,中原的民俗節慶長盛不衰。從異彩紛呈的歡慶盛況,到千姿百態的文娛演出,無不展示出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張燈結綵慶佳節,民俗風情千古傳。節慶文化蘊含着珍奇的民間藝術。其中,傳統的紙紮工藝在民間藝術中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它雖在傳承與流散中發生着變異,但至今仍在民俗文化中施展着不能低估的作用。

“添喜”習俗源於山東

  提起紙紮工藝,不少民眾對它熟悉膚淺,時常把做花圈、扎靈屋子的手工活視為紙紮工。同時,也把吉星高照的燈籠、春季放飛的鷂子稱為紙紮工藝品。實在,紙紮工藝並非僅限於此,它種類紛繁,適用性廣。以我市為例:大凡逢年過節,尤其是過大年、鬧新春,果城鬧市街口,都要預先扎制安裝幾座彩色牌樓。彩燈綵帶、綵球彩旗把都會裝點得五彩繽紛。在節慶的鼓樂鞭炮聲中,那一支支佩紅掛花、載歌載舞的民間文藝隊伍,最讓遊人群眾搶眼:彩龍、獅子、六人車、蚌殼精、車幺妹、笑僧人、花轎、旱船、社火亭等,形形色色的道具、彩像(動物造型),多數出自民間紙紮藝人之手。再看元宵之夜耍火龍、五月端陽划龍舟、民間民俗趕廟會、一方一俗觀燈展,以及其它商貿盛會的慶典等等。諸云云類的流動,正好是民間紙紮藝人大顯身手,展示身手,招攬生意的最旺時節。

  紙紮手工藝術多為祖傳。昔時在南充老城從事此門手藝的民間藝人極為希罕,即即是專業劇團能製作紙紮道具的師傅也為數不多。紙紮工藝並非一樣平常性手工勞作,它不僅需要較強的美術模擬能力與靈感,而且還需掌握造型、結構、色彩等藝術基本功。民間紙紮工藝品一樣平常以竹篾、紙張為基本質料,因而價廉。先用竹篾綁紮框架,憑手彎折拱弧造型,然後用魚塘捻子或細麻纏繞牢靠支點,再用紙加漿糊裝裱形狀,最後舉行彩繪,鑲貼綢布絲棉,吊墜子、粘排須等一系工序。要說這門工藝的技巧,要害取決於形狀輪廓的準確。因此,紙紮工藝的最大不足是,細小部位形態模糊,且臨場適用期短,存放容易變形。

  歲月流淌,斗轉星移。歷經數十年的紙紮工藝在一代代能工巧匠們的變化中,逐漸突破了原有模式,借鑒吸收了慶典布展、廣告裝飾、遊藝玩具的製作方式,接納木料框架結構、塑料泡沫造型,以及聲光電動等現代科技的設計與裝置。回首果城流光溢彩的絲綢節燈會,縱觀眉開眼笑的新春佳節,年年歲歲激情依舊,民俗節慶爭奇鬥豔,老國民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鍾。


各地清明的不同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