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中國茶道之十台甫茶

周易民俗之“開光”

中國茶道之十台甫茶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 傳說乾隆天子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天子瞥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着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溘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天子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恭弘=叶 恭弘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實在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怒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器械。天子也以為新鮮,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恭弘=叶 恭弘,幾天事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嘗嘗茶恭弘=叶 恭弘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眼前,果真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馬上恬靜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喜悅地說:“杭州龍井的茶恭弘=叶 恭弘,真是靈丹妙藥。”乾隆天子見太后這麼喜悅,立刻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納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留着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攝影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台甫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聽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僧人告訴他倆,這裏吃水難題,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於是僧人收容了兄弟倆。有一年炎天,天旱無雨,小溪也乾枯了,吃水更難題了。一天,兄弟倆想起落憂傷南嶽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兄弟倆決議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起奔忙,到衡山腳下時就昏迷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事後,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後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釀成兩隻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僧人和村民們夜裡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釀成兩隻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隻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裡,前爪刨地,紛歧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見深坑裡湧出一股清泉,人人明了了,一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厥後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二)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遊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恭弘=叶 恭弘,另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遊,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僧人,便借宿於寺院中。長老沏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恭弘=叶 恭弘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央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後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逐步上升化成一團雲霧,最後散成一縷縷熱氣漂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後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予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氣泛起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硯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演出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厥後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天子傳令進宮演出,然而不見白蓮奇景泛起,皇上震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天子立刻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後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批註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參見長老,長宿將山泉交付予他。在天子眼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真泛起了白蓮異景,天子看得笑容可掬,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後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狷介,況且為人呢?”於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雲谷寺出家做了僧人,法名正志。現在在蒼松入雲、修竹夾道的雲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僧人的宅兆。


 


     (三)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恭弘=叶 恭弘生產。安溪境內雨量充沛,天氣溫順,相宜於茶樹的生長,而且履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滋生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現在境內保留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恭弘=叶 恭弘烏龍、梅占等都屬於天下着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異、着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於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製得一手好茶,他逐日晨昏沏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中止,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採摘時,一陣狗吠把美夢驚醒。第二天果真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於是採下一些芽恭弘=叶 恭弘,帶回家中,全心製作。製成之後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以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舉行滋生。幾年之後,茶樹長得枝恭弘=叶 恭弘興隆。由於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託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往後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徵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繁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田雞腿。沖泡后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自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餘香”。

     (四)大紅袍的傳說 大紅袍(中國十台甫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烏龍茶)中的名叢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產於福建崇安東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台甫樅”。此外另有以茶生長環境命名的不見天、金鎖匙;以茶樹形狀命名的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等;以茶樹恭弘=叶 恭弘形命名的瓜子金、款項、竹絲、金柳條、倒恭弘=叶 恭弘柳等。

民間習俗“躲春”與“太歲”

     大紅袍的來源傳說很好,傳說古時,有一窮秀才上京趕考,途經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瞥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真病就好了,厥後秀才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一呼百諾,到了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着三株高峻的茶樹,枝恭弘=叶 恭弘興隆,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恭弘=叶 恭弘沏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絕壁採下茶恭弘=叶 恭弘,炒制后珍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採制一盒納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巨細僧人,向九龍窠進發。眾人來到茶樹下焚香星期,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採下芽恭弘=叶 恭弘,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脹,卧床不起。狀元立刻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真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起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龍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新鮮,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恭弘=叶 恭弘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厥後,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往後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五)君山銀針的傳說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生產銀針名茶,聽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照樣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天子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刻,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里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逐步地泛起了一隻白鶴。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恭弘=叶 恭弘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逐步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樣平常。明宗感應很新鮮,就問侍臣是什麼緣故原由。侍臣回覆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裏十分喜悅,立刻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君山銀針沖泡時,棵棵茶芽立懸於杯中,極為雅觀的。


2010-3-23 11:39 回復 
 
33215078
1位粉絲
 3樓


     (六)白毫銀針的傳說 福建省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名茶,色白如銀形如針,聽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這種茶就叫“白毫銀針”(十台甫茶之一)。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帶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宮山上的一口龍井旁有幾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許多勇敢的小伙子紛紛去尋找仙草,但都有去無回。有一戶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剛、志誠和志玉。三人商定輪流去找仙草。這一天,年邁來到洞宮山下,這時路旁走出一位老爺爺告訴他說仙草就在山上龍井旁,上山時只能向前不能轉頭,否則采不到仙草。志剛一口吻爬到半山腰,只見滿山亂石,陰森恐怖,但忽聽一聲大呼“你敢往上闖!”,志剛大驚,一轉頭,馬上釀成了這亂石崗上的一塊新石頭。志誠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轉頭也釀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后,途中也遇見鶴髮爺爺,同樣告訴她萬萬不能轉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新鮮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轉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恭弘=叶 恭弘,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着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刻下山。回鄉后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即是茶樹,,這即是白毫銀針名茶的來源。

     (七)白牡丹的傳說 福建省福鼎縣盛產白牡丹茶(十台甫茶之一),傳說在西漢時期,有位名叫毛義的太守,因看不慣貪官當道,於是棄官隨母去深山老林歸隱。母子倆來到一座青山前,只以為異香撲鼻,經探問一位老者得知香味來自蓮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倆見此處似瑤池一樣平常,便留了下來。一天,母親因年邁加之勞累,病倒了。毛義四處尋葯。一天毛義夢見了鶴髮銀須的仙翁,仙翁告訴他“治你母親的病須用鯉魚配新茶,缺一不能。”毛義以為定是仙人的指點。這時正值隆冬季節,毛義到池塘里踴冰捉到了鯉魚,但冬天到那裡去采新茶呢?正在為難之時,那十八棵牡丹竟釀成了十八仙茶,樹上長滿嫩綠的新芽恭弘=叶 恭弘。毛義立刻採下晒乾,白毛茸茸的茶恭弘=叶 恭弘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義立刻用新茶煮鯉魚給母親吃,母親的病果真好了。厥後就把這一帶產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八)茉莉花的傳說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陳古秋統一位品茶大師研究北方人喜歡喝什麼茶,陳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女人曾送給他一包茶恭弘=叶 恭弘未品嘗過,便尋出請大師品嘗。沖泡時,碗蓋一打開,先是異香撲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熱氣中,瞥見有一位仙顏女人,兩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會功夫又釀成了一團熱氣。陳古秋不解就問大師,大師說:“這茶乃茶中絕品‘報恩茶’”。陳古秋想起三年前往南方購茶住客店遇見一位舉目無親少女的履歷,那少女訴說家中停放着父親屍身,無錢殯葬,陳古秋深秋深為同情,便取了一些銀子給她。三年已往,今春又去南方時,客店老闆轉交給他這一小包茶恭弘=叶 恭弘,說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那時未沖泡,誰料是珍品。“為什麼她獨獨捧着茉莉花呢?”兩人又重複沖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女人又再次泛起。陳古來一邊品茶一邊悟道:“依我之見,這是茶仙提醒,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往後便有了一種新茶類茉莉花茶(十台甫茶之一)。

     (九)碧螺春(十台甫茶之一)的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女人,東洞庭山上住着的一個名叫阿祥小伙子。兩人心裏深深相愛着。有一年,太湖中泛起一條兇險殘暴的惡龍,揚言要碧螺女人,阿祥刻意與惡龍決一死戰, 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漁叉,潛到西洞庭山同惡龍博斗,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雙方都筋疲力盡了,阿祥昏迷在血泊中。碧螺女人為了答謝阿祥救命恩,她親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傷勢一天天惡化。一天,女人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博斗的地方,溘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稀奇好,心想:這可是阿祥與惡龍博斗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後,小茶樹長出了嫩綠的芽恭弘=叶 恭弘,碧螺採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給阿祥喝。說也新鮮,阿祥喝了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獲救了,女人心上繁重的石頭也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戀愛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持不住,她倒在阿祥懷裡,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女人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往後,他起勁培育茶樹,採制名茶。“從來佳茗似美人”,為了紀念碧螺女人。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恭弘=叶 恭弘取名為“碧螺春”。

     (十)凍頂烏龍茶的傳說 聽說台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台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台灣蒔植而生長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一年,他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加入,可是家窮沒盤費。鄉親們紛紛捐錢。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台灣鄉親十分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後,決議要回台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台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經由全心培育滋生,建成了一片茶園,所採制之茶清香適口。厥後林鳳池奉旨晉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天子,天子飲后讚美好茶。因這茶是台灣凍頂山採制的,就叫作凍頂茶。往後台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南瑤族的愛情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