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信仰及相關習俗
古代外貿中的“京幫”
京幫崛起與清代中俄商業息息相關。古代中國以自給自足式的農業經濟為主體,商業相對簡樸,多是朝貢商業和邊貿。朝貢商業是各國以納貢為名義,帶“貢品”進京,獲取犒賞,但“
賞”重於“供”,日久天長,朝廷肩負不起,只好允許將多餘的“貢品”在京城等地銷售,即所謂“貢市”。清例朝鮮年入貢四次,但現實次數遠比此頻仍。
自唐代起,中國沿海邊貿蓬勃,明清至巔峰,商業順差達300年,作育了江南繁榮,但清初為海防計,執行了較嚴酷的“海禁”政策,這使各國商人只能依賴“貢市”。
眾所周知,清乾隆時英人馬噶爾尼希望與中國確立邊貿,因禮儀之爭,最終未能樂成,這被以為是傳統中國心態封鎖的證實。着實,拒絕馬噶爾尼不久,乾隆在接待俄國商團時,稀奇聲名不用行膜拜大禮。可見,乾隆沒那麼迂腐。
西北風情五泉山霍去病西征的傳說
之以是拒英邀俄,因英商屢招聘中國商船走私,且清忌憚海患,再加上馬噶爾尼使團人數眾多,沿途繪製中國地理圖形,打探信息,這引起清政府高度警醒。相反,康熙在尼布楚打敗了俄軍,並簽署了《尼布楚條約》,允許互市是一種加恩的方式,以是“貢市”一直保留,按劃定,每次俄方不得跨越200名,3年1次,但事實上最多曾達800餘人,還不算其中招聘的大量中國人,且納貢年限也遠比約定的時間麋集。
由於中方加入商業的職員必須獲得清政府認證,這使老北京人得以捷足先登,在張家口、恰克圖等中俄商業中央,形成了�赫一時的“京幫”,康熙時有30多家,到道光時已達260多家,年出口茶恭弘=叶 恭弘達2293噸。雍正六年(1728年),僅北京周邊區域的土布對俄出口額已達44000多兩白銀,京庄謀划的煙恭弘=叶 恭弘甚至出口到了東歐各國。
但“京幫”到後期漸被“晉幫”取代,一是邊貿太辛勞,春去冬回,沿途地理條件又差;二是晉商同鄉意識強,相互團結扶助,往往是配合出資配合謀划,資源實力更雄厚,三是“貢市”仰仗權力資源,但京城內陸商人易引起注重,反不如與外地商家勾通。此外,傳統中國商業與生產慎密連繫,而北京內陸並無絲、絹、茶、布、瓷等產物的生產優勢,加上都會手工業又不夠蓬勃,只能做轉手商業,利潤小,在與其他商幫競爭中處於劣勢。
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開國家,傳統商業秩序被損壞,“商幫”逐漸轉化為買辦,津、滬、穗等沿海都會崛起,“京幫”本已衰微,無力再應對這一打擊,只能逐漸走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京幫”曾有的商業文化、謀划理念、治理技巧等,是一筆名貴的財富,應引起今人重視。
端午節有關寶寶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