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端午節有關寶寶的習俗

15則民俗小吃的由來

端午節有關寶寶的習俗

    一、粽子尖尖,考運圓圓

    吃粽子是端午節最主要的一項習俗。在民俗文化領域,國人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與屈原聯繫起來。俗諺雲:「不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吃粽子又成為標誌季節轉換的節物。

    古時有送粽子給加入考試或選舉的候選人,象徵「包中」預祝考取和當選的祥瑞意義。現在的端午節正處於高考和中考時節,給孩子吃幾個粽子,取一個高中的佳兆。
 

 

二、寶寶帶香囊,祥瑞又康健

   舊時端午節母親會給孩子縫製香囊,用以護佑弱小的生命。

   香囊又叫香包、香袋、荷包等,或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或用碎布縫成的,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香囊內所裝物各有差異,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以及種種中草藥、香料等。

   香包的形狀、圖案很有考究,與歲數、

   性別都有關係,一樣平常適合小孩子的香包圖案是種種動物,好比老虎、兔子、鳳凰、雞、小狗等。


三、額頭畫“王”字,驅毒又辟邪

   舊時端午節有用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相傳可以驅避毒蟲。

   典型的方式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百獸之王的威風辟邪。

有裸浴習俗的地方民族


四、五色線拴  百病不侵

   端午節早上,孩子們一醒悟來,手腕、腳踝上已繫上用五彩絲線編的“五色繩”,大人們說是繫上就百病不侵。端午節后的第一場雨,再把五色繩剪下來,讓雨水沖走,災病也就隨着被帶走了。

   關於五色線,各個地方的習慣大同小異,有的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五、露珠洗眼耳聰目明

    相傳趕在端午節這一天太陽升起之前,到野外去採集露珠,用露珠洗眼睛,就可以不得眼病,耳聰目明。以是大人們就早早叫醒孩子們,讓他們去採集露珠。

六、蘭湯沐浴驅邪健膚
 
    古時刻,人們在端午這天有沐蘭湯的習慣,用菊科的佩蘭煎水沐浴,可治皮膚病、驅除邪氣,也可選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卉,或是用柏恭弘=叶 恭弘、大風根、艾、蒲、桃恭弘=叶 恭弘等煮成藥水沐浴,效果也一樣。

   端午節的中午,是陽�最盛的時刻,這時的水自己就帶有除穢的意思,若是再加一點雄�泡澡,可以對皮膚及康健有優越的輔助。

   以是說,在端午節的�候在中午泡澡,既有益於皮膚,另有辟邪改運的效果。


七、鬥草嘻戲益智健身

   端中午節,百草齊發,鬥草遊戲在舊時很盛行,是孩子們在這個時節玩不厭的遊戲。

   鬥草遊戲分文斗和武鬥兩種,文斗以報花卉名方式舉行,以說的多,別人對不上來為勝;武鬥則是孩子們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後相互交織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停者為勝。

   這種純自然的遊戲,讓孩子們在熟悉大自然的同時,也磨鍊了身體,對今天的孩子們來說,更有現實意義。


 


傳統而奇怪的“摸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