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裸浴習俗的地方民族
15則民俗小吃的由來
1、冰糖葫蘆的由來
冰糖葫蘆,酸甜適口,老小皆宜,它不僅好吃,而且還十分悅目,紅彤彤的山楂果按巨細排列穿在竹籤子上,外面裹着晶瑩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隻只糖葫蘆串插在特製的木棍上,像一顆結滿碩果的小樹,煞是誘人。提起冰糖葫蘆的來源,還得說說南宋的宋光宗天子呢。
那是南宋紹熙年間,宋光宗最溺愛的黃貴妃生了怪病,她突然變得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珍貴藥品,都不奏效。眼見貴妃一日日病重起來,天子無奈,只好張榜招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他在為貴妃診脈后說:“只要將‘棠球子’(即山楂)與紅糖煎熬,每飯前吃5~10枚,半月後病準會好。”貴妃按此方服用后,果真准期痊癒了。於是龍顏大悅,命如法炮製。
厥後,這酸脆香甜的山楂傳到民間,就成了冰糖葫蘆。
2、年糕的由來
春節,我國許多區域都考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事情和生涯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物,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事情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最先蒔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謂。昔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生長曆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式,“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巨細,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式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獲得證實。其製作方式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事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恭弘=叶 恭弘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沒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紀錄那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聽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厥後才成為春節食物。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物,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
3、巧克力的由來
最早泛起的巧克力,起源於墨西哥區域古代印第安人的一種含可可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厥後約莫在16世紀,西班牙人讓巧克力“甜”起來,他們將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成了香甜飲料。到了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獨出機杼,在上述飲料中再摻入一些牛奶,這才完成了現代巧克力創製的全歷程。不久之後,又有人想到,將液體巧克力加以脫水濃縮成一塊塊便於攜帶和保留的巧克力糖。
4、北京烤鴨的由來
烤鴨的祖先是西方的烤鵝。烤鵝手藝被兩次傳入中國,一次是在元朝,一次是在清朝。元朝的時刻,蒙古帝國佔領了很大的地皮,從中國的東部,到地中海區域,都是他的地皮。以是西方人如馬可波羅可以到中國來。他們帶來了不少西方的文化,包羅大炮,也包羅烤鵝。在元多數就有了烤鴨店。為什麼從烤鵝釀成烤鴨?這是由於鴨子是中國的特產。在清朝末年,烤鴨的方式改變了,從燜爐改為掛爐,而且服法也帶有顯著的山東的特色,現實上烤鴨店就是山東榮城人開辦的。其特點是用餅、大蔥或黃瓜、醬和鴨子一起吃。餅卷大蔥黃瓜和醬,是山東最常吃的器械。而且這時刻,烤鴨的鴨子也從一樣平常鴨子釀成填鴨。填鴨的方式也來自歐洲烤鵝的方式。
5、糖炒栗子的由來
糖炒栗子是京津一帶別具地方風味的著名食物,也是具有悠久傳統的鮮味。
南宋時,陸遊在《老學庵笑記》中曾記述這樣一段悅耳的故事。他說:“故都(指北宋的汴京,即今開封)李和炒菜,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能及。”接着寫道:“紹興中,陳福公及錢上閣,出使虜庭,至燕山,忽有兩人持炒栗各十裹來改……自贊曰:‘李和兒也。’揮涕而去。”據此可以推知,汴京的炒菜專家李和在外族人侵時家破業敝,他的兒子帶着炒栗的特技漂泊燕山。他用獻給祖國使者的栗子,表達自己對統一祖國的熱望。
6、臭豆腐的由來
臭豆腐很著名氣,究其來源有段“古”: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子王致和赴京考試落選,又無盤纏返鄉。王家原以做豆腐飠胡口,王致和亦懂此手藝,於是留京以磨豆腐營生。一日,遇到豆腐滯銷,積壓不少,王生怕豆腐變壞,血本無歸,便將豆腐切成小塊,配以鹽香料,置於壇中,並封其口,以為這樣便可造出腐乳來。誰知過了一些日子壇口打開,腐乳做不出來,豆腐臭氣熏天。王生試嘗之,其味鮮美。遂將此臭豆腐試銷,竟也獲得主顧好評,臭豆腐往後撒播開去,到了清末,臭豆腐已是大行其道。
7、豆腐的由來
1959年到1960年間,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曾挖掘了兩座漢墓。一號漢墓中,有大面積的畫像石,其中有豆腐坊石刻。這是一幅把豆類舉行加工、製成副食物的生產圖像。考古專家以為,此描繪可以證實,中國豆腐的製作不會晚於東漢末期。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據傳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現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現豆腐呢?原來劉安考究黃老之術,在淮南旦夕修鍊。陪同他的僧道,常年食齋,為了改善生涯,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真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現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
8、暖鍋的由來
我國的暖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浙江等地曾出土五千多年前的與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利便地移動,可以算是暖鍋低級形式。北京延慶縣龍慶峽山戎文化遺址中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暖鍋,有加熱過的痕迹。僕從社會後期,泛起了一種小銅鼎,高不跨越20厘米,口徑15厘米左右。有的鼎與爐合二為一,即在鼎中鑄有一個隔層,將鼎腹分為上下兩部門,下層有一個啟齒,可以送入炭火,周圍鏤空作透風的煙孔。有的鼎腹較淺,鼎中央夾一炭盤,人們稱這種類型的鼎為“溫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說是一種較好的暖鍋了。漢代泛起一種稱為“染爐”、“染杯”的小銅器,組織分為三部門:主體為炭爐;上面有盛食物的杯,容積一樣平常為250~300毫升;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盤。可以推斷這就是古代單人使用的小暖鍋。唐宋時,暖鍋最先盛行,官府和紳士家中設宴,多備暖鍋。大詩人白居易喜歡邀友至家吟詩賦詞,他的那首“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中的“紅泥小火爐”,即是唐代盛行的一種陶制暖鍋。在五代時,就泛起過五格暖鍋,就是將暖鍋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時的暖鍋又稱暖鍋,一種是銅製的,一種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來食用。到了清代,種種涮肉暖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肴。嘉慶天子登位時,在盛大的宮廷宴席中,除山珍海味、水陸並陳外,專程用了1650隻暖鍋宴請嘉賓,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的暖鍋宴。
9、涮羊肉的由來
史書紀錄,涮羊肉最早始於我國東北和蒙古少數民族區域,原稱“涮鍋”。聽說,涮羊肉的起源之一與元世祖忽必烈有關。
相傳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北征途中,溘然想起清燉羊肉了。廚師急遽殺羊剝皮,剔骨割肉。這時,探馬報道:“敵軍鋪天蓋地而來,離此不遠了。”兵貴神速,眼看清燉羊肉吃不上了,伶俐的廚師想出一個設施,他在羊肉上揀了一個好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飯勺草草地攪一下,便急急遽忙撈在碗里,加了點鹽,送到忽必烈的眼前,忽必烈飢不擇食,飽餐了一頓,感應這肉片格外鮮嫩。待忽必烈勝利返朝後,重賞了廚師,問清了這種羊肉片的烹飪手藝,御賜菜名為“涮羊肉”。
10、“比薩餅”的由來
“Pizza”,即比薩餅是意大利的著名食物。凡到過意大利的人,一定要品嘗一下比薩餅。剛從紅通通的爐膛里烤出的比薩餅,色鮮、味濃、外焦里嫩、香氣誘人。關於比薩餅的來源,人們一樣平常以為它於公元1600年降生在那不勒斯。傳說,當地有一位母親,因家裡貧困,只剩下一點點麵粉,正在為給孩子做點什麼器械吃而發愁。鄰人們得知后,湊來了一點西紅柿和水牛奶酪。這位母親就將麵粉和成麵糰烙成餅,將西紅柿切碎塗在上面,再把水牛奶酪弄碎撒上,然後放在火上烤,就成了香馥馥的比薩餅。現在比薩餅為眾人所喜歡,並走進了中國。
11、春卷的由來
春卷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那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優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遊時人們也帶上“春盤”。
到了唐宋時,這種民俗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遊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涯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明代李時珍說:“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
以後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形貌:“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紀錄:“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祥瑞如意,消災去難。
隨着烹飪手藝的生長和提高,“春餅”又演釀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優勢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12、月餅的由來
聽說,月餅在唐代就曾泛起,至宋代更盛。它是中秋佳節祭拜月亮時最主要的物品,祭供後由全家分食。由於月餅象徵團圓,有些地方稱為“團圓餅”。《燕京歲時記?月餅》載:“供月月餅,四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蘇東坡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的《淞南采府》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那時的月餅已和現在的月餅頗為相近。
13、過橋米線的由來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源於滇南蒙自。傳說蒙自縣城的南湖的景物優美,常有文詩人攻書讀詩於此。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其妻逐日備飯菜送往該處。秀才念書耐勞,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涼菜,身體日見不支。其妻焦慮心疼,思忖之餘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給他送去。許時待她再去收碗筷時,瞥見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書。當她拿砂鍋時卻發現還燙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外面籠罩着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快,把熱量封存在湯內。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厥後不少人都仿效她的這種創新烹制,烹飪出來的米線確實鮮美適口,由於從楊秀才家到湖心亭要經由一座小橋,人人就把這種服法稱之“過橋米線”。
經由歷代滇味廚師不停改善創新,“過橋米線”聲譽日著,享譽海內外,成為雲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14、餃子的由來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物。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生長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紀錄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月朔,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差異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遂,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祥,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物,受到人們喜歡,沿用成習,撒播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生長曆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除這些文字紀錄,還可以看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餃子。它是重新疆吐魯番縣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出土的。出土時,一隻餃子和四隻餛飩一起被放在一個木碗中。由此可見,至少在唐代,餃子已傳入我國的邊遠區域。
15、元宵的由來
元宵,南方人又叫“湯圓”、“水圓”、“湯糰”等。宋人陳元靚寫的《歲時廣記》稱它為“元子”;《乾淳歲時記》稱它為“乳糖元子”;《大明一統賦》稱它為“糖元”;《武林往事》稱它為“糰子”。各地製作的種種元宵,雖然風味各異,但均帶有團圓的寓意和象徵,為寬大群眾所喜歡。
元宵最初起源於宋朝,那時民間最先盛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穎食物,即用種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適口,饒有有趣。由於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以是最早叫“浮元子”,厥後有的區域把浮元子改稱元宵。1912年,袁世凱奪取革命功效,他一心想當天子,又怕人民否決,一天到晚心驚肉跳。由於“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氏消亡的意思。
傳統而奇怪的“摸奶節”
濟寧人的生育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