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生肖查詢】中國“情人節”七夕乞巧節

七夕拜床母台灣特有風俗

中國“情人節”七夕乞巧節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紀錄,這即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紀錄。 

 
“七夕”最早泉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敬。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熟悉和紡織手藝的發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紀錄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敬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以為器械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鑒別偏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厥後,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念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泉源於星宿崇敬的痕迹。 

 

“七夕”也泉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敬。“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显示在時間上階段性,在盤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盤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祥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由於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恰似連寫的“七十七”,以是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多數是預先和自己同夥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團結舉行。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加入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理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星期后,人人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午夜始散。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物,以巧果最為著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名目極多。主要的質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名堂”,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若購置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種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名堂。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轉變。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外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通俗的七夕食物。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尚有差其餘食俗。例如魏朝盛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物包羅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相宜配藥的日子。聽說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珠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伸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另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恭弘=叶 恭弘等,均號稱為永生不老的仙藥。對照適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紛歧而足。其功效若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蘇格蘭的【裙子男人】

 

曬書・晒衣

據載,司馬懿昔時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疑,有鑒於那時政治的漆黑,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知己令史黑暗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尚有一種人,在濁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否決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着,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覆:“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炫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晒衣的習慣在魏晉時為權門富室製造了炫耀財富的時機。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人晒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榮耀精明。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那時七夕曬書、晒衣的習慣有多盛了

 

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舉行的種種乞巧流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女人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區域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意見意義。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流動很簡樸,只是陳列瓜果乞巧,若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習慣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女人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劃分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流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流動,帶有競賽的性子,類似古代鬥巧的習慣。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另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樣平常在七月月朔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稀奇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習慣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盂蘭盆節的麵塑與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