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多“五”習俗
盂蘭盆節的麵塑與面人
陰曆七月十五,玄門稱為“中元節”,釋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稱為“鬼節”。相傳這一天,地獄之門大開,所有的幽靈都可以到世上來走走,享受人世血食。民間則普遍舉行祭祖的流動。
相傳,七月十五祭祖,本意 “……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種祈望豐收的願望。
每個民俗節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寄義。七月十五家家做麵塑,上墳祭祖,饋贈親友,是山西民情習慣的一大特點。
從傳統習慣講,七月十五稱為“鬼節”,源於釋教“目連救母”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學生目連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後靈魂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猛火,其魔難忍,目連求於佛,佛祖告他於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置五味百果,靠眾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說又與我國玄門中“地官赦罪”之說相融合,深深地影響到民眾生涯,於是形成了七月十五蒸做麵塑貢祭祖上墳的習慣。
在晉西北一帶,則有七月十五捏面人,送面人的習俗。
以原平為例,每年陰曆七月十五的前幾天,家庭主婦們就最先張羅着捏面人了。稀奇是那些家有小孩的人家,或者是小孩的姥姥家、奶奶家,更是要預先蒸好面人,送給外甥、孫後裔。
七月十五的麵塑樣式繁多,有牛、羊、豬、兔、貓、雞、鴨、娃娃和花卉、瓜果。常見的面人形狀有:睡娃娃、爬娃娃、羅漢娃娃,大兔子,大鯉魚等,一樣平常是男孩送羅漢娃娃,女孩送面魚、面兔,取“歡魚吉兔”的寓意。
民俗56隻花之仡佬族禁忌
聽說,晉北一帶,則盛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家給外甥蒸面羊,並由娘舅送給外甥的習俗。 相傳這一習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時,與其娘舅二郎神誓不兩立。之後,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厥後逐漸演變為送一劈面羊。
再厥後就演釀成了送男孩羊,由於羊為祥瑞之陽物;送女孩魚,由於魚屬陰的作法。
在黃河流域一帶,人們還憑證家庭實有人數(包羅剛過門的媳婦、兒孫、女婿、外孫)給每人捏一個面人(或種種動物),這些面人多數五彩繽紛、栩栩如生、每件都可以看作是一件絕好的手工藝品,然後烘乾當做禮物走親串友,相互饋贈。
中國民俗信仰之上香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