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河南特有的鬚髮習俗

龍抬頭吃豬頭的由來

河南特有的鬚髮習俗

任乾爸媽的風俗講究

洛陽自古至今,男子蓄鬚有幾條不成文的禮貌:娶過兒媳,有了孫子輩和怙恃均已過世,三條缺一不能。若具備了條件不蓄鬚會為外人譏笑。須式有“山羊胡”,即下巴處一捋長髯,狀似山羊之須。也有留絡腮胡的,俗稱“連邊胡”,有長約1尺的長髯、八字胡等。農村留須主要體現家長的職位,顯得老成持重。
清代,男子皆按滿族習俗剃去額上頭髮,形成前額半圓形,將余發后梳成獨辮垂於死後,考究者以“松三饋”辮子為美。也有的人因頭髮希罕,便把成綹的假髮摻和編成辮子,民間俗稱“續帘子”。民國時期,提倡剃頭辮,大多數剃成禿頂。有剪成齊肩短髮者,俗稱“兩道毛”。也有剪因素頭和背頭的,民間稱之為“洋頭”。年輕人有剪為平頭的,俗稱“娃娃頭”。70年月以後,又有學生頭、運動頭。80年月後青年人留披肩發、梳把子,已不稀罕,人們把新潮髮式中的輕鬆式、休閑式、海浪式戲稱為“母雞窩”,把蕭灑式、飄逸式呼為“重檐歇山式”。
古今女性髮式異常多,早在周代洛陽已泛起兩股髮辮。漢代的高髻、椎髻、墮馬髻、四方髻等髮式,至唐不衰。民國時期,已婚女性多挽髻。將辮子盤於腦後,呈圓形或橢圓形,俗稱“元寶頭”、“纂兒”。中暮年婦女多用黑絲線織成的網套在纂上。少婦或女人大多梳獨辮或雙辮。
民國初期,城中始有剪齊肩、齊耳短髮式者,名曰“短髮頭”。年輕女性又喜將前額頭髮梳至眉上,剪作弧狀,俗稱“做花尖兒”、“劉海兒”,鬢角還喜歡插花。小兒髮式多為在腦後留一小撮發,名曰“拽住”、“脖臍”。僅留頭頂頭髮並紮成小把子的稱為“橛撅兒”。這都屬嬌寵的孩子髮式,大多數兒童為禿頂,或在前額上留髮至囪門上方,下沿前齊,俗稱“茶壺蓋”。在囪門處剪留為半圓形者,稱為“寶蓋”。今兒童及少年髮式以平頭、運動頭或一邊倒者居多。橛撅兒、寶蓋等髮式在墟落仍就盛行,拽住髮式偶能見到。


古代令人生畏的“食人”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