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月份的各種別稱
驚蟄祭白虎打小人
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就是二十四氣節中的“驚蟄”了。顧名思義,當大地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原本蟄伏在地下不吃不動的蟄伏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陶潛先生在《擬古詩》詩中以抒情的筆觸唱道:“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好一派田園風景,實在,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暖暖的春日,和風吹撫着大地,才是它們竣事蟄伏,“驚而出走”的緣故原由。看到此,忍不住想起了那首頗有趣的小詩,“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不正活畫出驚蟄後生動的春景嗎?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就往年來看,滇南自1月尾前後即可聞雷,而京城的初雷日則要在4月下旬左右才會泛起。提及來,“驚蟄始雷”倒與江南的天氣徵象相吻合。
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形貌仲春時節,桃花紅得像火、粉得如霞、梨蕊賽雪,鶯聲委婉,燕子雙飛。四處鶯啼燕語、道不盡的迷人景緻。正是人世三月天。根據一樣平常氣侯紀律,驚蟄前後雨水漸多,大部門區域已進入春耕。
“驚蟄”依傳統說法是蟄伏中的萬物被春雷叫醒的時刻,但種種惹人厭棄的邪惡之物像白虎星、小人等也摩拳擦掌,因此必須在此時消除、襲擊以免其害。在驚蟄這天,各地有這樣的習俗:
“祭白虎”
易學集大成之作《卜筮正宗》載:“白虎交重喪事惡,訟事病患必成凶,持金動克防人口,遇火生身便差異。”《人元秘樞經》:“白虎者,歲中凶神也,常居歲后四辰。所居之地,犯之,主有喪服之災。”即俗語所云“喪門白虎”或“退財白虎”者。根據十二主星宿中紀錄:“白虎凶神當堂坐,流年一定有災禍,不現內孝現外孝,否則流血難躲過。”
清明時有關遊戲的習俗
在民間向來對白虎多有欠好的說法。傳說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它每年都市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張血盆大口吃人,犯之則在此年內,常遭邪惡小人搗亂,阻撓前途生長,引致諸般不順。人們為求自保,便在驚蟄這天祭白虎。
拜祭所用的是紙制白老虎,紙老虎一樣平常為黑花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然後將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
春雷陣陣,叫醒了甜睡的昆蟲走蟻,它們應聲而起,四處覓食。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艾草、清香,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此處倒與端午驅五毒習慣頗類),久而久之,逐漸演釀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驅趕霉運的習俗,即“打小人”之前身。
打小人一樣平常會在陰晦的地方舉行,也有許多土地廟在驚蟄當天組織響應的流動。以紙偶等為象徵物,用木屐拍打紙偶,口中念念有詞:“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此處說的是粵語,打小人的習俗在香江格外盛行。
“打小人”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其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偶,驅趕身邊小人瘟神,以宣洩心裏不滿,大部門人打小人,一樣平常是為了求得新的一年沒有小人損壞,能夠事事如意,而被“打”的工具,主要是二奶以及事情上的“金手指”(指黑暗揭發揭發某人或某些行為的人)。打小人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們知難而退,以抒發小我私人心裏的怨憤。
契丹民俗-錢品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