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中國古代習俗――心喪

民間【文昌】習俗

中國古代習俗――心喪

中國飲茶上茶習俗

  舊時喪俗。先生死後,其學生不着喪服,只在心裏悼念,稱之為心喪。
  相傳古代黃帝時期,心喪之俗已有之。親人去世,一生心裏悲痛,永遠不會平復。《易傳・繫辭下》說:“古者喪期無數”就指的是這種心喪。但那時的心喪是就所有親人喪之而言。到了周代,心喪作為一種喪俗,才專指學生為死去的先生服喪。《禮記・檀弓上》曰:“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門,服勤至死,心喪三年。”又曰:“孔子之喪,門人疑所服。子貢曰:‘昔者夫子之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喪子路亦然’。請喪夫子,若喪父而無服。”《史記・孔子世家》亦載:“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學生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據《孔子家語》載:孔子死後,學生們都位於墓旁,行心喪之禮。
  漢代以後,心喪之俗所服用的工具擴大,不然則先生死了,學生為之服心喪,恩人、兄弟、同夥死了,也有服心喪三年的。據《後漢書・馬棱傳》紀錄:馬棱小的時刻,怙恃都死了,其兄馬毅把他供養成人,恩義至深,犹如父子。馬毅死後,沒有兒子為他帶孝。於是馬棱就為兄服心喪三年。《水經注・汾水篇》雲:“界休城東有徵士郭林宗、宋子浚二碑,其碑文雲:建寧二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懷悲傷,乃樹碑表墓昭景行雲。陳留蔡伯喈范陽盧子干扶風馬日�等遠來奔喪,持同夥服心喪期年者,如:韓子助、宋子浚二十四人,其餘門人著錫衰者千數。”
  心喪這一習俗,在古代小說中也有述及。劉義慶的《世說新語》:“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同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飢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着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並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民間葬禮送三報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