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中國習俗之“紅棗”禮儀

中國傳統的“抓周”民俗

中國習俗之“紅棗”禮儀

“情人節”的開運小習俗

紅棗在一樣平常生涯中被人們看成訪親問友的必備禮物,其他器械可以不帶,但紅棗卻不能少帶,甚至求神拜佛也帶幾個棗子。紅棗做為親友間的饋贈禮物,也不只是一種佳肴食物,其寓意遠遠跨越其自己。《國語・魯語上》載:“配偶執不外棗栗,以告虔也。”棗,取早起;栗,取禮敬。《禮儀・士婚禮》載:“質明,贊見舅姑……婦執棗栗,自門入,升自西階進拜,奠於席”。意為古代婦女早晨起身見尊長,時常獻棗栗果品,早起虔敬。棗特產是送給尊貴客人的最神聖的禮物。在棗鄉,凡過往客人均可入棗園嘗鮮,棗農概不收錢,縱然主人不在也可去摘食,“瓜、桃、李、棗,不算強盜”說的正是云云。
1、紅棗來往禮俗
紅棗待客
清澗棗鄉,迎接客人離不開棗。有客來,豈論親疏,就像倒茶遞煙一樣,棗是必備的點心。來貴客:醉棗、瓜子、花生和水果,酒、水、茶;來熟客,也必端上上幾樣乾果或茶水、開水,而紅棗是一定有的;即令是經常來串門的鄰人進門,至少要端一篩子紅棗上來,看成家長里短地拉話的佐料。接待貴賓時,用一杯開水,泡上五顆大紅棗兒,寓意為“五子早錄取”,也很有趣。
有秧謳歌得好:
禮儀周全好招待,醉棗瓜子在桌子上擺;
喝黃酒吃涼菜,紅棗給揣滿兩口袋。
有鄰人小孩一哄一哄地竄抵家裡來玩,也要抓一把把紅棗塞進沒個孩子衣裳口袋。如孩子們玩到興頭,屋裡窯外瘋跑,也要喊着追着遞得手裡,才算完。
孩子過滿月時,大人抱孩子出屋,抱到誰家,誰家就得贈予棗子一類禮物,空身出去帶回實物,預示着孩子長大成人後忠實實誠。
紅棗送客
每年秋季紅棗收穫季節,婦女們總是忙裡偷閑,挑選上好紅棗,用麻繩、莊稼秸或皮、結紮或穿製成棗串串、棗蛋蛋、棗牌牌、棗塔塔、棗籃籃、棗囤囤等形狀各異的工藝品,仔細優美,別具特色,掛於牆待干透以後,作為來往時饋贈親友,增添祥和喜悅的氣氛珍貴禮物。
每逢打棗季節來臨,棗鄉每家都要來山後(黃河、無定河岸人們稱不臨河且無棗樹的墟落為山後)的親戚盟友輔助打棗。凡來的人,回家時,都要有禮物:
孩子送棗蛋:事先要費些時間,到棗林里揀效果最好的棗吊,連恭弘=叶 恭弘子採下,用麻繩紮成棗蛋子,一個個掛起,準備好給所有來輔助打棗的親戚同夥家的孩子,至少人人一個。意為孩子要康健活躍,就像蛋子一樣靈動。
女人、老人送棗囤:事先要到地里採集谷莠子結穗子的那節秸桿備用,到打棗的那幾天,掉臂日間的勞累,晚上要在運回來的棗堆里挑“老棗(個兒大,且一樣平常大的棗)”,用谷莠子秸桿穿結成紅棗囤子(巨細憑證情形而定),內里裝上上好的“老棗”,一個個掛起,準備好給所有來輔助打棗的親戚同夥中的女人或老人。陝北民諺“婆姨管漢,金銀滿灌”。送棗囤意祝她(或他)掌管的家糧食滿囤滿倉,“金銀滿灌”。
對於來輔助打棗的壯年勞力和毛驢,則在收棗完成后,盡人力和驢力扛(或背)、馱回整口袋的紅棗作為酬勞。
紅棗寄情
 在清澗 ,紅棗是“早早”、“熱烈”、“赤誠”、“紮實”象徵,是外交或喜慶場所 寄寓情思載體。民間有捎帶紅棗與烏龜圖勸戒起義歸順宋王朝的清澗守將種世衡派高僧王嵩離間西夏的故事。有“針針想你,早早(棗歸)”的怨婦忖量征夫,郵寄繡花針扎着紅棗的撒播美談。清澗棗鄉人淳樸、憨厚,他們要示意對親人、親戚、同夥的忖量、聯絡或敬重。不善於甜言蜜語的書信,也不接納錢財或其他物品的郵寄或請人帶送,而往往卻機巧地經常接納郵寄或捎帶或多或少的紅棗神色 。以是清澗棗鄉人給人郵寄或外出探親探友,拜會老首長老戰友,紅棗是上等的禮物,那是一種心與心的相同,是最高友誼的象徵。
    在棗鄉,青年男女神色達意的時刻多是棗收季節,挑摘自家棗園樹上最大、最紅的鮮棗與自己歲數數目相等,送與對方,互表心意。他們脫離后,羞赧的女子還要追上意中人,偷偷塞給對方兩個碩浩劫尋的大紅棗轉身離去,男子這時才明晰:兩個棗兒透紅透亮,示意讓男方‘早早’提親,兩顆透亮的紅心‘早早’連繫在一起。
     2、紅棗祭祀禮俗
在棗鄉紅棗在敬奉天地神鬼、祭祀祖先時是一種必須的祭品,
祭祀天地鬼神:
每逢年、節,清澗人都要用紅棗、紅棗面花、紅棗製品祭祀天地鬼神。過春節時要蒸棗糕、蒸面花祭祀諸神
“出牛(開春第一天耕地)”之日,用棗饃祭祀土神,答謝土地養育之恩,期盼今年地里繼續長出好莊稼,人口與牲畜平安。春播農耕最先的第一天天亮前,主人扛上犁,家人拉着牛,端着香表紙炮、棗山麵塑、燈籠,一同來到地頭。先敬奉土地神靈,焚香表,供棗山,叩頭膜拜后,鳴放鞭炮以示神威,同時把棗山分成小塊撤向野外,又給大人小孩分享食用,然後開犁耕地。 
    冬至、臘八節和春節,給孩子(不滿十二歲,因此歲數段的孩子靈魂不渾全,禁不得邪氣、 陰氣、鬼氣)兩肩頭綴上串有紅棗、穀草秸、蒜瓣、裝了雄黃或經香煙燎過的彩色布條、布袋、或經陰陽先生度來的鎮邪避妖的符角的棗串兒,以避過各路仙人去世宮時途經,對孩子的驚嚇;避過因各路仙人都回天宮過年,而世間暫無神靈庇佑,形成的雜亂(俗稱亂年)給孩子造成危險。
臘月十七“粘谷根”,用紅棗泥和軟米糕象徵性地粘住一株或幾株連根的穀草,並以此祭祀穀神,期盼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臘月二十三,捏棗山(一種紅棗面花)祭灶王;灶(棗諧音)王應住在棗山上。
家裡設的財神龕前經常供奉着一盤盤祭品中,必須有鮮棗或酒棗或干棗一盤。
鄉下廟宇中對諸神供奉的祭品中必有紅棗。
棗、棗山、棗面花 奉獻天、地、神、鬼,是原始人類大自然崇敬的遺風,是周祖農耕文化的演繹。憑證文獻紀錄,春秋戰國時期敬奉神即土地神,已成定製。《禮記・郊特祀》載:“社,以是神之隧道也。”《白虎通義・社稷篇》載:“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淵博,不能遍敬也;五穀之多,不能逐一祭也。”《孝經授神契》曰:“……土地淵博,不能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這就是敬奉土地的緣故
祭祀祖先:
清澗至今仍保留和傳承着昔人把棗作為祭祀祖先的珍品的習俗。逢年過節上墳,清明節省墓祖先,上墳要有插紅棗的獻飯(稱老獻的);八月十五中秋節要以棗、蘋果、葡萄等果品來祭祀祖先;十月一日送寒衣(紙做的衣物,在墳前焚化),“寒衣”口袋也少不了塞進一顆紅棗。
老人去世,靈堂前的供桌上的供品少不了紅棗和紅棗做的種種麵食。就連裝殮老人時,衣兜里也裝進幾個紅棗,願老人早早升天、早早轉世。
甚至農村婦女給孩子叫魂時,也預先帶幾顆紅棗,歸來時讓孩子吃,也圖個祥瑞如意。


中國傳統的服飾等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