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風俗之揚州評話
琴派習慣使節
朝鮮喪葬風俗
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我國一種古老樂器,古琴有三種基本音色,即嘹亮如鐘的散音,清透明亮的清音和優雅優美的按滑音,显示力異常厚實,二千多年來,撒播大量琴書,保留了三千多首曲譜,有《梅花三弄》《廣陵散》等名曲,古琴藝術在各地形成了若干派別,如四川的川派,浙江的浙派,山東的魯派,江蘇常熟的虞山派,揚州的廣陵琴派等。揚州的廣陵派古琴,歷史悠久,可遠溯到唐代,但真正形成廣陵琴派是在清初。代表人物徐常遇,著有《澄鑒堂琴譜》,其子徐枯、徐偉也是古琴名家。康熙天子曾召見他倆演奏,后輯成《五知齋琴譜》,為近代撒播最廣的琴譜集。二百多年來,廣陵琴派代有傳人,至今仍是琴壇上一大派別,代表曲目有《漁歌》《樵歌》《昭君怨》《漁樵問答》等,尤以前二者最能显示廣陵琴派之長,既存北派剛鍵之氣,又蘊南派柔和之情。
1932年,以著名琴家孫紹陶為首確立了廣陵琴社,先後培育了一批很有影響的琴人。廣陵琴社於1984年正式恢復,為繼續和發揚廣陵琴派的古琴藝術,琴社先後舉行過三次古琴訓練班,以培育青少年接棒人。廣陵琴派的古琴藝術正在煥發青春。易德軒為你舉行解說。
滿族人的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