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喪葬風俗
揚州習慣之揚州評話
滿族人的婚俗
揚州評話也叫揚州評詞,是以揚州方言說表的古老曲種,盛行於江蘇北部和南京、鎮江、上海等地。揚州評話,始於明末,興於清初,盛於清代,直至現今。明末清初大評話家柳敬亭的藝術成就,標志著揚州評話已成熟。他所說的《隋唐》《水滸》《三國》等書詞,成為揚州評話的傳統書目。揚州評話也是天下曲藝的主要曲種之一。《話本小說概論》一書有一段評述:“繼續宋元講史的評話,在清代稀奇蓬勃,最初的中央在揚州,厥後天下有以方言敷說的評話,而揚州仍是主要的中央。”這段話如實地說明晰揚州評話在天下的職位和影響。
揚州評話在藝術上以形貌仔細、結構嚴謹、首尾呼應、頭緒紛繁而井然不亂見長。考究細節厚實,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有趣。藝人在締造與厚實書詞時,還着意渲染揚州內陸的風景,描繪一些市井小人物的形象,增添了濃郁的地方色彩,說者多為一人,說中夾評,只說不唱,以扇子、手帕為道具,以醒木擊桌增強氣氛。演出時注重運用口技,有聲有色,製造氣氛,一人多用,以手。眼。身、步、神與口頭說表慎密配合,使聽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揚州評話的傳統書目可分三類《東漢》犧漢》《三國》《隋唐》《水滸》《岳傳》等屬於講史類;《綠牡丹》《八竅珠》《九蓮燈》《清風閘》等屬於公案俠義類;《封神榜》《西遊記》《濟公傳》等屬於神話靈怪類。
在揚州評話的歷史上,曾經泛起過許多名家、如柳敬亭、藍玉春。康國華、王少堂。康重華,王麗堂等人。柳敬亭(1587-1670年)泰州人,他履歷了明末清兵人侵、國破家亡的凄慘歷史,胸懷滿腔悲憤,是一個具有愛國頭腦的藝術家。他說書身手高明,所到之處,萬人空巷。黃宗羲所著《柳敬亭傳》說他“既在軍中久,豪大俠、殺人亡命、流離退合、破家失國之事,無不親自見之,見五方土音、鄉俗風俗、習見習聞”,以是演出時“使人聞之,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如或風號雨泣,鳥悲獸駭”,極為生動。繼柳敬亭之後,清代又出過被人稱為“特技者”“八駿馬”等著名藝人藍玉春。咸豐同治年間揚州評話藝人,以口鋒削利,快而不亂,考究“推功”著稱,善於刀馬術,後半部《三國》尤佳,又稱“藍派三國”。康國華(1840-1903年),揚州人,他將“方口”改為“圓口”,並增大動作幅度,注重描繪人物性格,時有“活諸葛”之稱,為“八駿馬”之首,又以說《三國》最佳,世稱“康派三國”。王少堂(888-1968年),揚州人,功力深摯,說表細膩,為現代著名評話藝術家。早在20年月,王少堂就已跨人揚州評話四台甫家之列,30年月前期,他在上海七家電台演說《水滸》,受到寬大聽眾的熱烈迎接。他還與梅蘭芳、胡蝶等明星在統一電台播出,贏得了“聽戲要聽梅蘭芳,聽書要聽王少堂”的盛譽。王少堂曾任中國曲藝事情者協會副主席,他善於說《水滸》中“武松、宋江、石秀、盧俊義”四十回,所紀錄、整理的揚州評話《武松》,共83萬字,已經出書。王少堂對於說表藝術有獨到之處。有人談論他的說書特點是:說表細膩堅實,用字 準確,抑揚頓錯,節奏鮮明,字字落實有力,說表時語調鏗鏘,似乎在朗誦,仔細中見剛火,對白時有如人物劈面談心,親熱而又自 然。他還重視演功,每一招式都嚴酷控制,不火不溫而且準確有 力,叫人“看得見”,形象真切,稀奇是短打術,全仗嘴說手演,一 拳_腿、家數、招子都交接得清清晰楚,絲絕不亂,具有完整的規 格程式。康重華(1915-)康國華之孫,繼續“康派三國”的傳統, 演出蕭灑瀟洒。擅說《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王 麗堂(1940-),王少堂之孫女,9歲隨祖父學藝,10歲登台。她繼續了《水滸》武、宋。石、盧四十回,是揚州評話“王派”藝術的主要傳人,藝術上繼續其祖父“甜、粘、鋒。辣”的特色,並以口齒清晰。語言洗鍊見稱,有“秀口”“二盆豁桶傾一串珠”之譽。易德軒為你舉行解說。
上海地區特有的【仲秋】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