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七是地支所對應的方位及對應物
上海區域特有的【仲秋】習慣
漢語以孟、仲、叔、季作為兄弟的排行,仲為第二,陰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於是被叫作“仲秋”,也寫作“中秋”。仲秋的習慣流動許多,如傳說八月月朔是“六神日”,“六神”是指人體的臟器,主宰人的頭腦和行為,這一天須用硃砂磨墨,點在小孩額頭上,可以“祛百病”,叫作“天灸”。古代以干支記時,人出生的時間,年、月、日、時各有干支兩個字,合稱“八字”,昔人以為“八字”決議了人一生的運氣,而“八字”又掌握在女神“八字娘娘”手中,而八月八日是“八字娘娘生日”,於是人們又會祭祀。現在仲秋八月的習慣大多消逝,只剩下價鈿貴而並欠好吃的月餅習慣了。在八月半的中秋節即將到來之際,本文少談月餅,而談上海已經或即將消逝的習慣流動,也許這些瀕危的習慣應該被列入“非遺”項目珍愛起來。
一、燒斗香
清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歲時》:
中秋賞月竟開筵,月餅堆盤月樣圓。
禮斗香還燒大斗,南園向最盛香煙。
“斗香”又叫“香斗”,就是用細香做成的形狀似斗的香。中秋“燒斗香”是上海及江南區域中秋最熱鬧和盛大的流動。清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心字燒殘寸寸灰,靈香上請月輪開。斗量事實人世少,桂粟新收萬斛來。”“桂粟”可以指桂花,也可以指稻穀,詩人以為斗是稱量糧食的量器,而秋天又是豐收的季節,中秋燒斗香的目的是祈禱和慶祝豐收。這是詩人的自說自話。
星空中的北斗星依次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七星組成,其中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形成一隻“斗”狀,叫作“斗魁”;玉衡、開陽、瑤光三星像“斗”的柄,叫作“斗杓”或“斗柄”。《史記・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為文昌宮”,也即後人講的“文曲星”,是主宰念書人運氣的星官。唐《東觀秦記》:“初,日官(考察星象的官)奏:文昌宮暗,科場當有事。”――文昌宮變暗了,科舉考試一定會發生大事。由於魁星是主宰科考的,以是中國的所有文廟都市建一個“魁星閣”。
“斗魁”只是幾顆星組成的抽象圖案,而文昌帝君是一個主宰文運的神,應該有點容貌,也許到了明朝,人們就參照“魁”字塑造了一位魁星的容貌,就是一小鬼屈一腿踢一斗。以是,如你在古玩市場見到蹺一腿的小鬼,小鬼的邊上畫一隻斗或北斗星的畫,你萬萬不要誤以為這是何路凶神惡煞,而是主宰文運的魁星。
古代,科舉考試是文人踏上仕途的主要通道;考試分三級舉行,府一級的考試為“府試”,入選者為“秀才”,省一級的考試為“鄉試”,入選者為“舉人”,中央一級的考試為“會試”,入選者為“進士”,府試和鄉試定於仲秋八月舉行,稱之“秋試”、“秋闈”等。顯然,中秋燒斗香的意義在於母親祈禱兒子,妻子祈禱丈夫在秋闈中“蟾宮折桂,秋闈奪魁”,早日返鄉,闔家團圓。
“南園”是上海明代園林,清初改稱“也是園”,今老城廂南門內尚有一條“也是園弄”,即南園遺迹。清嘉慶時玄門在這裏建蕊珠宮,道光八年(1828年)上海道陳鑾在這裏辦了蕊珠書院,選敬業書院的優等生定期在這裏授課,著名學者俞樾還在這裏辦詁經精舍,在這裏主講經學,這裡是上海的“最高學府”,於是也成為中秋燒斗香最集中的地方。中秋燒斗香的習慣一直沿襲到上世紀六十年月初,許多老上海猶念茲在茲,津津樂道。
二、斗�績
上海人把蟋蟀叫作�績,雄性尾部長二針,叫作“二尾子”,雌性長三針,稱“三尾子”。雄性善斗,於是養�績和斗�績也成了上海人秋天的興趣,稱之“秋興”,在一些老的�績盆蓋上還會刻“秋興”二字。刊印於清嘉慶的《淞南樂府》(歷史上的上海位於吳淞江南岸,“淞南”是上海的別稱)中講:
淞南好,秋興接冬春。上�沙盆窩蟋蟀,斗圈錦袋出鵪鶉。賭面賭黃金。
作者加了一段注:“善養蟋蟀者,用沙泥填盆底。斗器以竹為之,上施細柵,故入斗場曰‘上�’。”以前,上海人養�績使用一種泥質的�績盆,而斗�績使用一種用竹、木製作的“�格”(又稱“斗格”、“斗�”),是一長條方形的“盒”,五面用木板,頂部用細竹製成的“柵”,人眼可以透過柵看清�格中的�績,而�績無法從�格中鑽出來;�格的兩頭設有小門,斗時,將相鬥的二隻�績劃分從一隻門中進去;�格的中部設有閘,將閘打開,二隻�績狹路重逢,立刻鬥毆,由於�格設計為細長條的,�績難以或無法轉身,以是格鬥者只能勇往向前,沒有退路,格鬥的殘酷性就更慘烈,以是“入斗場曰‘上�’”,就是被人強迫去做不應做、不情願做的事。“�”與“柵”同義,只是“�”為竹編而“柵”為木編而已;“�”滬音與方言“山”同音,今滬語以“挑某人上山”喻挑唆某人去做本不想做、不應做、不願做的事,想必出自斗�績俗語中的“入斗場曰‘上�’”。
解放初期,養�績、斗�績險些是所有男孩的最愛。上海的�績也許從陽曆7月就泛起了,許多�績的羽翅尚未長齊,犹如赤膊,叫作“赤膊�”,進入8月,�績羽翅初豐,犹如人的青少年,不善格鬥,而到了8月中旬以後,�績進入青壯年,於是弄堂里、馬路上隨處能見到拿着�績盆的小孩。筆者以前住在虹口,在崑山花園西側有一條叫“百官街”的小路,一到暑假,這裏就集中了許多賣�績的小販,花一二分錢可以買到一隻“面舌鬼�”(指先天性發育不良而頭小面尖者),小孩沒有啥零花錢,於是會結伴到數公裡外的“大華農場”(今廣中路水電路一帶)、“污水廠”(今曲陽新村)一帶捉�績,現實上往往是空手而歸,還多次被當地农民訓斥而落荒而逃,但現在回憶起來,此恰恰就是童年的興趣。
遭遇“鬼神”的破解方法
現在想來,外國或中國的一些地方爭取將當地的鬥雞、斗羊、鬥牛之類的傳統民俗流動申請列入“非遺”項目加以傳承和珍愛,那麼,養�績和斗�績就不能開發成為一旅遊或娛樂流動呢。
三、走月亮
在漢語中“日”被叫作太陽,代表陽剛,“月”被叫作太陰,代表女性,八月半被民間以為是一年中月亮最大、最圓之日,以是八月半的習慣流動大多與女性有關。“月亮走,我也走,我送阿哥到田頭……”這是一首人人熟悉的民歌,而這首民歌卻緣於傳統的中秋“走月亮”習慣。
宋朝詩人朱之純《三山亭》詩注中講:“華亭每中秋夜,有仙鶴下,婦女夜行,謂之‘踏月’。”這是何等浪漫的中秋之夜,皓月當空,婦女們在仙鶴相伴下,結伴踏着月光行進。朱之純是安徽休寧人,任平江府(蘇州)教授,宋朝華亭縣隸蘇州,相當於今天嘉定、寶山、崇明以外的上海市。《清嘉錄》是紀錄清朝蘇州習慣的著作,其中《走月亮》中講:“婦女艷服出遊,相互往還,或隨喜尼庵,雞升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清代中恭弘=叶 恭弘上海“走月亮”習慣依然盛行,上海人張春華《滬城歲時衢歌》:
斗壇向晚篆煙籠,玉鏡澄澄炯碧空。
巷口夜闌喧士女,三更猶到蕊珠宮。
中秋之夜,婦女們在弄堂中集中,結伴在街上遊行,最後到達蕊珠宮燒斗香。作者有一段注:“八月十五,竟日夜未輟也。然夜間蹤跡易淆,良莠不辨,苟有門戶者,往往以此為婦女戒。道光十六年,黃邑侯冕阻止夜遊,數年來,此風稍息矣。”婦女夜遊難免會遭來浪子們採花撲蝶,1838年,上海知縣黃冕下令阻止和取締,上海“走月亮”習慣逐漸銷聲匿跡。
四、祭祖宗
四、祭祖宗
中國是十分強調孝道的國家,所謂“百善孝為先”者是也。昔人於“孝”的界說和詳細行為定下了許多禮貌,無非就是兩個大類,首先是善待支屬尊長,其次就是祭祀祖宗,想念祖先勞苦功高。於是劃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十月朔(十月月朔)、冬至,以及親人的忌日必須祭祀親人,每月的朔望(月朔和十五)也必須祭祖宗。
古代祭祀制度很龐大。祭在甲骨文中的寫法和現在相近,左上方的字是“肉”或“月”(現在漢字中的“肉”和“月”為統一偏旁),右邊的字即“又”,古文中同“手”,於是“祭”即祭品中有肉食的盛大祭示或每月舉行的通例祭祀;薦的繁體為“�”,是一種鹿喜歡吃的草,也用來編織草墊,相當於今日使用的蒲團,膜拜時墊在“腳饅頭”(滬語膝蓋),於是“薦”又被引申為進獻,舉薦。在祭祀中“無牲而祭曰薦,薦而加牲曰祭”,就是講,祭品中有肉、對照盛大的祭祀講作“祭”,以上海區域為例;民間盛大的祭祀必須具備豬頭一隻(也可以用方肉一塊或蹄�一隻)、雞一羽,魚一尾,合稱“豬頭三牲”,今滬語以“豬頭三”罵人不懂禮貌,即“豬頭三――牲”的隱尾語,罵人為“畜牲”,而每月月朔和十五的通例祭祀,不必使用肉食,只需備死去的親人生前喜歡吃的飯菜就可以了。但每逢有時鮮的農副產物採摘或上市,生人不敢先食,必須先進獻給祖宗后才可以食用,此禮稱之“薦先”或“薦新”。江南仲秋,正時新鴨上市,毛豆、芋艿採摘的季節,八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於是毛豆、芋艿就是“薦先”供品,也成了節日必備的食物。
祭祀一方面是想念先進,告慰祖宗,而另一方面就是祈禱祖先在冥冥之中的保佑。毛豆音諧“毛頭”,在滬語中指嬰兒或稚童,而芋艿食用部門是長在地下的塊莖,出土時,一定是中央一隻頗大的芋艿頭,周圍相圍着許多個體小一點的芋艿仔,如把芋艿頭比作“阿奶”(滬語祖母),那許多相圍的芋艿仔不就是“阿奶”生的許多子嗣嗎!而且眾多的子嗣圍在“阿奶”身邊,那就是闔家團圓的形象。以是中秋食毛豆、芋艿出典於中秋“薦先”習慣,蛻變為祈子,祈禱團圓習慣。今天的上海仍有中秋吃毛豆、芋艿的習俗,有的餐飲店還免費特贈毛豆、芋艿一盆。
555555555555555555555
数字禁忌。鹽城人對数字的隱諱,一樣平常來說,忌單數,若是給娶親、慶壽的人送禮,就隱諱用單數,過年給晚輩壓歲錢,也忌。給單數,這寄託着好事成雙的希望。隱諱“25”這個數,習慣上把“25”看成獃子、獃子的代名詞;對“13”這個數有褒有貶,一說“十三太保”,一說“十三點”,因烏龜十三瓣,是烏龜的代名詞,常用來罵人。隱諱“4”這個數。有“十事九不成”之嫌。有的人生日是14日,會說成大十三。“3”諧音“散”,娶親忌這個数字。鹽城一帶至今仍有三月不娶親的習俗,說三月娶親的人易犯“桃花心”。離家出行忌“7”,有“七不出,八不歸,初九一十往家飛”之說。歲數上忌“73”和“84”,民間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由於孔子卒年七十三歲,孟子車年八十四歲。因此,老人在這個歲數上會說大七十二和小八十五歲。在選擇吉日如開業。開工等,習慣選“六”、“八”、“九”,尤其喜歡“六”和“八”,因“六”有“六和”、“六六大順”之說,“八”與“發”是諧音,以示祥瑞。其他日期較隱諱。因“四”諧音“死”,以是門牌號、汽車牌號以及電話號碼都隱諱有這個数字。�
古代節日風俗中的【床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