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閑話談談二十四節氣

什麼是民俗,民俗有何定義

閑話談談二十四節氣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日的民俗文化

 

每當提及二十四節氣,人們自然會想起氣象,二十四節氣與氣象親熱相關。二十四節氣的形成是黃河流域的先民耐久觀察物候和研究天氣的效果,是履歷了數個時代整體智慧的結晶,成為中原文化的瑰寶,是中原步入文明的象徵。二十四節氣簡直立是曆法的局限,與黃河流域的天氣、物候、天氣、氣象、農時、地域等親熱相關。
 
夏王朝確立之前,距今5000年前後,中華大地上一些生長較快的區域已經泛起早期國家,並形成初期文明社會。天氣環境同人類流動的互動作用影響着某些區域文明的盛衰,中國地理天氣環境的內聚性、相對自力性與內部各地理單元天氣環境的差異性,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名目形成的主要基礎,中原區域的天氣環境優勢則是促成該區域逐漸成為多元一體文化名目中央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十四節氣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中原區域的甲骨文字,殷商與周朝的過渡時期泛起了三十節氣系統,為厥後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起到了先導作用,春秋時期的《尚書》中有對節氣的記述,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中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紀錄。聽說三十節氣系統是呂尚締造,被稱為太公古法,盛行於呂尚的封國齊地,這種說法值得商討探討。
 
公元前約1139年至公元前約1010年,呂尚欲投奔殷商帝辛但卻無門,只好常在渭水垂釣,以待天時,這就是姜子牙釣魚的故事。秋雨寫有一首《卜算子・呂尚》:
 
垂釣渭河畔,岸上痴心等。河水東流不釣魚,意欲誰人懂?
 
魚桿線無鈎,不怕風吹冷。決不卑躬厚臉求,願者登門請。
 
呂尚未被西岐周人發現之前,生涯在黃河流域的渭河岸邊,而不是生涯在齊地。呂尚當上西岐周人的智囊以後,周人與殷商帝辛的戰爭發生在鎬京至朝歌之間的大河兩岸,他在今天的河南省浚縣境內古淇河岸邊的童山坐鎮,指揮了一場周人陰謀發動的牧野暴亂。牧野位於今天的河南省新鄉市以北、鶴壁市以南,處於昔時的大河與淇河之間。在殷商內部以微子為代表的賣國團體配合下,暴亂的周人逼得殷商帝辛登上淇河北岸的鹿台舉火自焚,周人獲勝鳩占鵲巢,並千方百計地抹黑了帝辛,實現了殷商到周朝的更替。所謂的周武王姬發於暴亂之後的次年死去,又次年呂尚魂歸。
 
呂尚對天氣氣象是有孝順的,他強調通例戰法和特殊戰術都離不開氣象條件。但所謂的太公古法應該不是呂尚首創,安陽殷墟出土有一塊甲骨文,上面寫着:“日不雨。不雨。大雨。晨不雨。至中。食日。其遘。中日至。食日。自旦至。�田。”這應該是中原歷史上最久遠的氣象文字,說明甲骨文時期中原大地的太行山東麓已經有了測天占候,放置農事的遠古氣象流動。由甲節氣象文字推測,太公古法應該是繼續生長了前人的研究功效。周朝確立后將政治中央自今天的豫北移往西安一帶的鎬京,漢代以前“山東”指的是西嶽以東黃河流域寬大區域,而不是單指的齊魯,太公古法盛行於齊地的說法紛歧定屬實。
 
中原遠古已經能用一根直立着的杆子丈量中午太陽影子的是非,這就是日晷的雛形。一年中中中午分桿影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桿影為最長和最短中央狀態時為春分或秋分,從而確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地球上分出了春夏秋冬之後,隨着黃河流域農業的生長,節氣的劃分逐漸充實起來,最終形成了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春秋戰國,是黃河流域的先民耐久觀察天氣、物候、天氣、氣象、農時等,研究曆法所總結出來的,早先只適用於黃河中下游區域。二十四節氣簡直立,履歷了漫長的時間,直到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才泛起了《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北齊(550-577)張子信發現太陽視運動不平均徵象,這是由於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的。隋仁壽四年(604),劉焯在他的《皇極曆》中憑證這種不平均徵象對二十四節氣提出改造,將周天平分成24份,太陽移行到每一個分點時就是某一節氣的時刻,這樣放置的節氣距離是不平均的。
 
曆法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前面的稱為節歷,後面的稱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歷,雨水為正月中氣,厥後逐步合二為一,統稱為節氣。二十四節氣是相對於黃河中下游區域的農業而言的,從緯度上說,距黃河流域越遠,二十四節氣越是失效。隨着時代的更替,二十四節氣隨地域差異,現在也都有了差其餘對應寄義。人類總在不停地總結生長,先是一年分成四序,每季有三個月。厥後每月又有兩個節氣,分成六個候,每候多為五天。
 
地球繞太陽運轉的誰人面,我們叫作黃道面,地球自轉的軸線與黃道面呈66.5度的夾角,且夾角基本恆定。說其夾角基本恆定,是由於有細小的更改,更改局限在65.5―67.9度之間,約莫每41000年為一個更改周期。當地球運行到黃道面某個點時,人類視覺感應是太陽南北移動了,實在是66.5度夾角所發生的效果。二十四節氣簡直立與黃河中下游區域的天氣、物候、天氣、氣象、農時等親熱相關,節氣在曆法上簡直定,卻是憑證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從地球所在的黃經0度最先,那一刻太陽垂直照射地球赤道,確定為春分,以後地球每轉變15度為一個節氣,於是就有了春分0°、夏至90°、秋分180°、冬至270°。地球運行一周360度又回到春分誰人點,記作一回歸年,一個回歸年內被分為24個節氣。
 
當地球運行到黃道面270°時,人類看到太陽移到了地球的最南面,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極泛起永夜,南極泛起永晝,也就是北極半年看不到太陽,南極太陽總是在地平線以上轉圈圈,北半球成了冬半年,北半球晝短夜長。北半球冬半年時,南半球成了夏半年,南半球晝長夜短。於是,當地球每年到達黃道面270°的那一刻,北半球的人們便命名為“冬至”,這一天也就是冬至節氣。當地球每年到達黃道面90°的那一刻,泛起了與冬至相反的情形,北半球即是“夏至”,這一天也就是北半球的夏至節氣。當太陽運轉到黃道面0°和180°,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南北極區域成了晨昏狀態,南北半球晝夜時間一樣是非。由冬到夏的誰人0°點為北半球的“春分”,由夏到冬的誰人180°點為北半球的“秋分”。這些命名都是相對於北半球而言的。
 
二、各節氣的物候和天氣特徵
 
節氣的劃分充實思量了季節、天氣、物候等自然徵象的轉變。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曆法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轉變的轉折點,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序的最先。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異常顯著的季風性和大陸性天氣,各地天氣天氣差異很大,因此差異區域的四序轉變也有很大差異。由於天氣的轉變,統一區域每年的四序轉變也有一定的差異。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轉變,用來示意一年中差異時期寒熱水平。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了降水徵象,解釋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外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聚、凝華徵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歷程和水平,氣溫下降到一定水平,水汽泛起凝聚成露和凝華成霜徵象。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穫情形。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徵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蘇醒,來預示春天的回歸。各節氣地球所處黃道位置、泛起日期、物候和天氣特徵如下:
 
立春,315°,2月3―5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立是最先的意思,立春就是曆法上黃河流域春季的最先。
 
雨水,330°,2月18―20日,黃河流域冰雪消融,降雨最先,雨量漸增,大雁飛回。
 
驚蟄,345°,3月5―7日,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蟄伏的動物。黃河流域雷驚蟄伏,桃樹着花。
 
春分,0°,3月20―21日,分是中分的意思,春分示意晝夜中分,晝夜長度相等,北半球作物最先生長。
 
清明,15°,4月4―6日,黃河流域天氣晴朗,空氣清新,麥綠花黃,草木興隆。
 
穀雨,30°,4月19―21日,黃河流域雨水增多,雨量足夠而實時,雨水滋潤着農作物,穀類作物能夠茁壯發展。由於天氣變遷,今天的黃河流域春旱年份增多。
 
立夏,45°,5月5―7日,曆法上黃河流域夏日的最先,炎熱到來。
 
小滿,60°,5月20―22日,黃河流域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最先豐滿,小麥正在灌漿。
 
芒種,75°,6月5―7日,黃河流域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最先夏收夏種,鐵牛遍野。
 
夏至,90°,6月21日―22日,日間最長,黑夜最短,黃河流域炎熱的炎天來臨。
 
小暑,105°,7月6―8日,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黃河流域天氣最先炎熱,夜蟲唧唧,炎熱入暑。
 
大暑,120°,7月22―24日,黃河流域時值中伏,雷雨滂沱,成為一年中最熱的時刻。
 
立秋,135°,8月7―9日,曆法上黃河流域秋季最先,草木效果。
 
處暑,150°,8月22―24日,處是終止、潛藏的意思,處暑是示意黃河流域炎熱的暑天竣事,氣溫最先下降。
 
白露,165°,9月7―9日,黃河流域天氣轉涼,草恭弘=叶 恭弘上露珠凝聚而白。
 
秋分,180°,9月22―24日,晝夜中分,北半球日間時間逐漸變短。
 
寒露,195°,10月8―9日,太陽南移,嚴寒加劇,黃河流域的露珠將要結冰。
 
霜降,210°,10月23―24日,黃河流域天氣漸冷,草木結霜,綠色凋零,枯恭弘=叶 恭弘飄飛。
 
立冬,225°,11月7―8日,曆法上黃河流域冬天的最先,水最先結冰。
 
小雪,240°,11月22―23日,黃河流域寒風勢強,雨滴變為雪花,最先下雪。
 
大雪,255°,12月6―8日,黃河流域冬雲滔滔,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見積雪。
 
冬至,270°,12月21――23日,北半球日間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黃河流域嚴寒的冬天來臨。
 
小寒,285°,1月5―7日,黃河流域進入冬季嚴寒,霜凍凜冽。
 
大寒,300°,1月20―21日,黃河流域一年中最冷的時刻,冷到極點,天寒地凍。
 
三、節氣日期速算公式
 
為便於對二十四個節氣舉行影象,先容一首《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穩固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歌中“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的意思是說,上半年各節氣的日期劃分泛起在各月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各節氣的日期劃分泛起在各月8日、23日前後。二十四節氣日期速算法有一個通式壽星公式――[Y×D+C]-L。其中:Y=年份的后2位數,D=0.2422,L=閏年數,[  ]為取整數符號,C=依節氣和世紀而變的係數。盤算本世紀各節氣的日期時,立春的C =4.475,立夏的C=5.52,立秋的C=7.5,立冬的C=7.438,等等。例如:
 
  2012年立秋天期=[12×0.2422+7.5]-[12/4]=10-3=7,8月7日是2012年的立秋天。
 
2088年立秋天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2088年的立秋天。
 
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牢靠的,譬如立春總是泛起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間。節氣在陰曆中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差異很大,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陰曆十二月十五,最晚可在正月十五。現在的陰曆既不是陰曆也不是陽曆,而是陰曆與陽曆連繫的一種陰陽曆。陰曆存在閏月,每一年的天數相差很大,為了規範每年天數,陰曆的天干地支紀年每年的第一天始自主春。2012年2月4日立春,壬辰年也就是龍年始自2月4日,陰曆為正月十三。若是一位嬰兒出生在今年的正月十三以前,這位嬰兒不應該屬龍,而應該是屬兔。電視台歡度春節時,總是在除夕子夜時鐘敲響0點時說已經進入什麼年了,這是紕謬的。
 
四、曆法與天氣上的季節差異
 
由於地球自轉的軸線與黃道面夾角基本恆定,才有了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假設地軸與黃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上是不能能有春夏秋冬之分的,譬如太陽系中的木星自轉軸與公轉平面的夾角是86.87度,造成了木星上沒有明白的四序轉變。假設地軸與黃道面沒有夾角,地球上更不能能有春夏秋冬之分,譬如太陽系中的天王星自轉軸險些倒在它的軌道平面上,因此當天王星的半個球面是夏日時,它的一個極點險些直對着太陽,而另外半個球面完全處於漆黑的冬季之中,這是一個新鮮的徵象。太陽系中的金星更是新鮮.易德軒為你舉行解說。


關於韓國傳統節日七夕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