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關於韓國傳統節日七夕的民俗文化

日本對於七夕節日的民俗文化有什麼講究嗎

關於韓國傳統節日七夕的民俗文化

關於雷族及其民俗文化

 

與中國相同,陰曆七月初七也是韓國傳統的“情人節”,人們會在這一天的晚上瞻仰夜空,守望傳說中的鵲橋相會。其與中國差其餘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牛郎肩挑扁擔,帶着孩子與織女相會,而韓國沒有使用扁擔的傳統,因此傳說中的牛郎是趕着牛車與織女相會的。若是七夕夜下起毛毛細雨,韓國民間稱其為“洗車雨”,傳說是牛郎在與心上人相會前仔細洗濯牛車時灑下的天界之水;若是第二天早上下雨,則被稱為“淚灑雨”,傳說是牛郎與織女依依惜其餘淚水所化。這樣的傳說,給牛郎織女的故事平添了幾分浪漫和溫情。
    犹如中國的《西廂記》一樣,韓國民間撒播的《春香傳》是韓國人最熟悉的經典戀愛故事。故事最早發生於14世紀高麗恭愍王時代,直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李朝英、正[3]時期才最後形成。《春香傳》中所形貌的主要是春香與李夢龍的戀愛故事。月梅之女春香游春,於廣寒樓巧遇兩班翰林之子李夢龍,二人相互羡慕,私自結為配偶。李翰林不久調任京師,命夢龍先行,春香、夢龍不得不依依惜別。新任南原使道卞學道強迫春香為其作妾,春香不從,被迫坐牢,命在旦夕。夢龍在京應試中舉,任全羅御使,暗察南原。他查明卞學道作惡真相,將卞學道免職懲處,春香、夢龍重獲團圓,共赴京師。厥後人們將七夕故事與春香故事相互疊加,在“七夕”之際,來到《春香傳》的田園全羅北道南原市,在當地著名的“廣寒樓”前的“烏鵲橋”上舉行了名為“牛郎織女戀愛故事”的民俗流動。現代情侶往往會身着古代服裝,裝扮成春香和李夢龍,在“烏鵲橋”上重演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為韓國的“七夕”增添了新的元素。
    在七夕乞巧方面,韓國人與中國也有類似的民俗習慣,在七月初七當天早晨,韓國婦女會把時令成熟的瓜果放在桌子上祭拜,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若是看到桌上擺的飲食上結有蜘蛛網,就以為天仙准許了她們的願望。作為對中國“投針驗巧”的生長,韓國婦女會在醬缸台上面擺放井華水(早晨擔的第一桶井水),在盤子里裝着灰抹平放在井華水上,祈求自己有針線活的手藝,第二天若是在灰上有什麼痕迹就信託有靈驗了。這種習慣依舊是由於把織女當成在天上掌管針線活的神靈,向織女乞巧的緣故。據傳這種習慣是到了唐代由海內流傳給周邊民族的。
    韓國另有一些七夕習俗,我們可以以為是受中國七夕習俗的影響,也可以以為是兩地人民不約而同的節令性社會習慣。由於每年七月初七前後不久,即是炎熱天氣逐漸消逝的時期,也是農家忙碌的農活竣事後等秋收的時期。以是這一時期的農家人有着把炎天陰雨季節時代的濕潤衣服和書籍拿出來晒乾的習慣,即所謂“曬書曝衣”,各家各戶都市在院子里晾晒衣服和種種書籍。《東國歲時記》中就有紀錄,稱七月七日在家晒衣服,可從所晒衣服及書籍的數目考察主人生涯的利害。此外,韓國另有些地方會選擇在七夕祭拜,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固然,民俗在流傳歷程中一定存在流變,發生地域性的差異,這是民俗地方化、特色化的一個一定效果。韓國的七夕習慣跟中國的也有一些差異,這一點首先體現在“巧食”形式的差異上,在七夕那天,許多韓國家庭都市擺放麥煎餅、蒸糕、麵條和昔時第一次收穫的新鮮水果,這差異於中國的油炸麵食為主體的巧果。這顯然是當地飲食習慣在民俗中的體現,在韓國人的傳統習慣中,由於七夕之後涼風將最先吹來,以是為了禦寒,人們便要食用麵條和麥煎餅等麥制食物,而且麥煎餅也是韓國人的傳統食物,深受民眾的喜歡,自然要取中國傳統的“巧果”而代之。此外,女人們在醬缸台上擺着井華水在乞巧的同時,更祈求家人長壽,祈求家庭平安無事,這與當地人對井華水(早晨挑的第一擔井水,用於表達心意或熬藥)的崇敬心理不無關係。與此相關,韓國中部一些區域另有人家會舉行 “迎接七夕”的祈福儀式,讓巫婆祈求子女平安無事等等。易德軒為你舉行解說。


民俗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