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日本對於七夕節日的民俗文化有什麼考究嗎

關於雷族及其民俗文化

日本對於七夕節日的民俗文化有什麼考究嗎

民俗學方面的研究

 

撒播到日本的牛郎織女故事仍然保持了其原有的情節,而且形成了以戀愛為主體的故事內核。日本的七夕習俗和中國一樣,都是來自於牛郎織女的傳說,關注“戀愛”和“乞巧”兩大方面,這一點在日本古書《古今要覽稿》、《古事類苑》等書中都有說記述。據這些紀錄可知,七夕自中國、由百濟(古代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小國)、最終傳入日本,在日本興起於奈良時代,最初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流動的宮廷節日,叫做“七日盆”,用於祈求婚姻完善,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七夕習俗逐漸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流動,日本人除了對個體細節作了本土化的改良之外,中國傳統的七夕節習俗基本被日本代代相傳下來。但在牛郎織女故事的耐久撒播和民俗紀念流動形式的特色化影響下,日本的七夕民俗在主題上雖未完全偏離了原有的“戀愛”“乞巧”主題,但形式存在偉大差異,可以說是創新大於繼續,節日民俗的流變與衍生較韓國加倍顯著。
    在七夕節日民俗的換取上,最顯著的是日本人近代以來的公曆改造在節日上的體現。原本日本跟中國一樣,七夕的時間是舊曆的七月初七日,但由於明治6年(1873年)實行改用公曆以後,只有很少區域沿用舊曆,大部門區域把七夕節的七月七日變為公曆的7月7日;只有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一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以使節日時間與舊曆七夕大致相同。
    在詳細的七夕民俗流動形式方面,日本更是因地而異,有歌舞演出、焰火、抬轎子等種種日本特有的節日行為,異常熱鬧。例如仙台的七夕祭就有一個特色,它在正式的七夕祭之前會舉行一場大型的煙花祭,這是仙台市役所會組織的煙花匯演,慶祝七夕的到來。此外京都七夕祭作為日本海內三大祭之一也十分著名。京都是日本的文化古都,京都的學術文化氣氛異常粘稠,古文化也傳承保留得相當完好。京都七夕祭的流動十分厚實,有相撲節會、七夕立花會(插花會)、御洗手祭、戀愛成就祭和乞巧奠等幾大部門組成。所謂“立花會”,即指室町幕府時代,將軍和公卿朝臣為慶祝七夕祭而舉行的法樂會,法樂會以演出插花藝術為主,故名為“立花會”。所謂“御洗手祭”,主要源於菅原道真(平安時代的公卿、學者)七夕洗手的故事,聽說道真曾在京都北滿宮的神明之前供奉了某位故人生前喜歡的墨硯、水罐和角盆,並在七夕之日於此地吟唱了著名和歌,吟唱完畢后他用水罐和角盆洗手。道真那時的這一隨意行為厥後被日本人作為一種儀式保留下來,人們在京都七夕祭上給別人洗手,就有了替對方洗去霉運的寓意;而所謂“戀愛成就祭”實在就是年輕男女在節日的竹子上寫上(或刻上)自己暗戀的人的姓名,然後把竹子供奉給神明,祈求戀愛順遂,夢想成真。此外,香川縣的金刀吡羅宮、神奈川縣的平冢市和富山縣的高崗市也是七夕民俗最為著名的幾個區域。
    應該說,日本的七夕民俗流動中最為獨創性的就是“竹籤許願”。日本人每逢七夕祭就肯定會在樹上或竹子上掛上五顏六色的“短冊”,以示慶祝和許願。最初的短冊是用紅、青、黃、白、淺黃的彩色紙和長條詩箋製作成的,到了江戶時代,短冊被加上了裝飾的檐頭,然後用竹子豎起來。這種掛“短冊”的做法在沿用的歷程中成為普遍的彩箋,人們最先在上面謄寫心愿,於是,七夕成了日本人訴說心愿的日子,他們把自己的心愿寫在彩紙上,把它們掛在竹林上(也有的放入江河中),或是連同許多紙質的裝飾品懸挂在自家的小竹子上,以此來祈求自己的願望得以實現的習慣。因此,日本的七夕民俗在撒播歷程中逐漸深化出了更多的祈福內容,不再局限於中國傳統的“戀愛”“婚育”“手巧”,更像是周全的祈福節日,尤其受小孩子的迎接,孩子們在這一天將自己的願望在紙條上寫好,再折成鳥雀的形狀穿在柳枝上。穿的紙條多了,一串串遠遠望去,也頗有鵲搭橋的味道。以是,掛滿了祈福和心愿彩箋的小樹,成了日本七夕的最大標誌。
    此外,日本還會舉行一些諸如選美流動、馬拉松、七夕舞會形式的紀念、慶祝七夕的民俗流動,有些人們還會到商鋪購置粘米做的小點心來吃。這些民俗行為可能與中國傳統的七夕絕不沾邊,但它們逐漸融入日本的七夕民俗文化,成為其中不能支解的主要組成部門,並在各個歷史時期獲得生長延續,那麼這種民俗行為也就無可置疑地成為整個七夕民俗中的構件。這個歷程是七夕民俗流變歷程的一定效果,同時,也僅僅是這個流變歷程中一個歷程。易德軒為你舉行解說。


傳統民俗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