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杭州民俗習慣文化

冬至飲食中的餃子習俗的由來

杭州民俗習慣文化

關於明清時期木雕的民俗

 

杭州的民情習慣,是隨着杭州歷史經濟以及自然條件的轉變生長,不停地由寬大人民所締造、所厚實而逐步衍變而成的,為杭州增添了怪異的江南風情。杭州成為南宋的首都后,經濟日益榮華,社會習慣加倍多樣,都市民俗空前蓬勃,在《首都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和《武林往事》等著作中有着充實的形貌。那時,杭州已成為北方商賈集中的地方,尤其從汴京遷來的軍器製造、土木營造、紡織、印刷等工業和手工業作坊,紛紛在杭州重新確立基地,商賈也紛紛開店設肆。雲集的商品,厚實的民物,使杭州泛起許多著名的市井,如米市、菜市、羊市、魚市、肉市、柴市以及花市、燈市、珠寶市、猴市等等,至今在杭州仍保留着許多相關的街巷地名。經由南北融合,杭州已基本上在生產、生涯、婚喪、歲時、娛樂等方面逐漸形成一套具有杭州地方特色的習慣習尚。
    
一、西湖香市
  西湖香市,歷史悠久。早在唐宋時,西湖天竺、靈隱、昭慶、凈慈等寺院都已有“香會”。南宋建都杭州,歷代天子都要御駕親臨各寺,燒香敬佛,撫台以下文武百官也要親自拈香。上行下效,四鄉蠶農亦以杭州為天堂佛地,為祈蠶桑豐收,也都來“朝山進香”。縱然窮苦農家也要借貸典當,一年開春到杭州來燒香一次,村村戶戶,世世代代,沿用成俗,形成杭州的繁榮“春汛”。
  西湖香市以天竺、靈隱、岳王廟、昭慶寺、老東嶽、吳山最盛。每年春汛來臨,全市商鋪坊肆都裝潢門面,招徠主顧,還到各寺廟兩廊、山門內外搭篷趕香市,一時形成“有屋則攤,無屋則敞,敞外有篷,篷外有攤”,各商鋪店肆,鱗次櫛比,豈論絲綢簪耳、牙尺刀剪、糕點果品、香燭木魚以及泥人玩具之類,琳琅滿目,雲集成市。明人張岱在《西湖夢尋》中曾形貌說:“此時春暖,桃柳春媚,張揚清和,岸無留船,寓無留客,肆無留釀。”“數百十萬男男女女,老老小少,日蜂擁於寺之前後左右者,凡四閱月方罷,恐大江以東,斷無此二地矣。”
  西湖香市起於花朝(陰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盡於端午。香客,北方以山東為多,南方以江浙的無錫、蘇州和嘉興、湖州一帶為多。《杭俗遺風》紀錄:西湖香市可分“天竺香市”、“下鄉香市”和“三山香市”三種,香客也各不相同。其中以“天竺香市”為最早,因陰曆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聖誕, “全城老的少的,丑的俏的,無不雲集,途為之塞。有懺會者,十八日晚即許出城,自茅家埠起,一起夜燈,至廟不停。”“下鄉香市”,以蘇常錫、杭嘉湖種桑養蠶各墟落村民男女為主,一鄉一村,結夥成隊,乘坐香船來杭,停泊於松木場、拱宸橋一帶,多時達千百隻,河流堵塞無隙。有的以船為家,自帶糕粽為食。香期延續一個多月。“三山香市”,三山即天竺山、小和山、法西嶽。蘇杭各地都有“香會”組織,由父老領隊帶路,數百十成群,肩掛黃香袋,腰系紅帶,頭裹白巾,結夥而行,要在一天之內,往返百餘里,燒遍三山之香,名叫“翻三山”。易德軒為你舉行解說。
    


關於複姓的來歷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