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傳說可以驅趕紋身的“馬燈舞”

元代有趣的数字取名習俗

傳說可以驅趕紋身的“馬燈舞”


馬燈是撒播甚廣的一大舞種。蕪湖縣在元宵燈節時代甚行馬燈流動。 “馬燈”流動的泉源,據教授馬燈的燈師說:清代戰爭時期,受傷軍士流散隱居鄉下后,遭遇“瘟疫”盛行,便將“馬燈”流動教授給當地國民,以此來驅逐瘟神。

 

 

 

 

蕪湖縣的馬燈種類繁多,一樣平常用竹蔑紮成馬頭、馬身,外蒙布;“馬頸”長約1米,外蒙綢子,內塞棉花;竹馬的前後點燈,故稱“馬燈”。演出時,竹馬拴掛於燈手腰間,馬頸別在腰前,一手拎馬頭另一手執馬鞭或刀槍,身着近似戲裝的繡花馬燈服,但要使較長的后裾蓋住竹馬的尾部。造型與比例如現實生涯中的馬,馬鞍、項鈴裝飾如古代戰馬。


馬燈演出者需17或19人,一樣平常是未婚青年男子。多以列陣、演武為主。所扮人物多為“三國演義”與“楊家將”中的英雄,如趙雲、張飛、孔明、劉備、黃忠、呂布、貂蟬、薛丁山、樊梨花、楊六郎、楊宗保、穆桂英、陳智囊等人物,尤以“關公”為主。關公在全場演出竣事前的驅儺中將進入村民家,揮舞青龍刀舉行“掃堂”除穢流動。


演出中燈手不得啟齒語言,他們所演出的走馬列陣有“八盞燈”、“雙破蔑”、“龍蝦戲水”、“梅花五瓣”;舞蹈形態有“四馬親嘴”、“八馬親嘴”、“十六馬親嘴”、“烏龍盤錦”等。演出時,在鑼鼓的配合下,只見場上燈手們飛馬揚鞭,沙塵起處,刀槍撞擊,錦旗飛揚。雖只是民間鄉場的社戲,但也煞是悅目、壯觀。

春節不可不吃的民族小吃――年糕


演出中最為精彩的,要算是充實显示槍棍身手與武術功底的趙子龍“跑單馬”,和上場人多,並有故事情節的“五馬破曹”。

在馬燈演出中,另有八個10歲左右的孩子穿插伴舞,稱“八家雲”。他們在開場鑼鼓后,手拿為天兵天將造勢的“雲朵”,在場上的走陣中先後組成“人口平安”、“天下太平”等字形,別有意境。

家鄉的馬燈是我少兒時期最感興趣的流動,一聽說馬燈要進村就早早地在村口守候。大人們也一樣,抓緊忙完手邊的活趕去湊熱鬧,連家庭主婦也要忙裡偷閑趕去報個到,等演出靠近尾聲又趕忙回家摒擋,迎接“關公”老爺“掃堂”。演出之前,一村之長要給馬燈隊刷“報子”的包“喜錢”,若干雖不計算,為了村裡體面,太少了也拿不脫手;若遇到用飯的時間,村裡要招待,由於人多隻有各家分攤,村民為此深感幸運,神馬登堂,這年定是大吉大利。


文革時代馬燈當“四舊”被破除,后家鄉的馬燈又重振鑼鼓在各地活躍起來了。

馬燈給我印象很深。那五彩繽紛的服裝,犹如武生的戰袍、頭盔,另有頭盔上的兩支翎雞毛;那快節奏的鑼鼓聲和那緊合鑼鼓節奏的舞步;那令人目不暇接富於轉變的陣勢,都深深地留在我的影象里。馬燈是異常考究身手的,村裡醒目馬燈戲的老者定要和小孩一樣平常擠上前仔細旁觀,品頭品足。燈手們演出異常認真,聽說燈手事前要祭神,在場上舞步如飛,配合默契,是由馬神保佑的。

去年鄰村舉行了,今年我們可能會舉行,到時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角色!!!

總在,去年蕪湖區域都興起了馬燈,舉行馬燈一樣平常都是延續3年以上,最近幾年一定熱鬧的!!現在馬燈釀成古老而又新生的民間流動。過年看看馬燈,不會感應過年越過越沒意思了!!充滿濃郁的春節氣氛!!

  若有時機您一定要來蕪湖看看馬燈,對了另有龍燈!!

 


告訴你壓歲錢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