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春節不能不吃的民族小吃――年糕

告訴你壓歲錢的來歷

春節不能不吃的民族小吃――年糕

 


春節,我國許多區域都有講求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事情和生涯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物,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事情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最先蒔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謂。昔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生長曆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式,“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巨細,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式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獲得證實。其製作方式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事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恭弘=叶 恭弘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中國的飲食與 “龍” 有關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紀錄那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寒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聽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厥後才成為春節食物。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物,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山西民間麵塑與人生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