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是一個國際性的節日
為何臘八要喝臘八粥?
傳聞是朱元璋發明了酸梅湯和北京烤鴨的
北方有諺“臘七、臘八,凍死寒鴉”。可見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刻了。在我國大部門區域,臘八這天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但為何臘八要喝臘八粥?所謂“臘”又做何解呢?且聽我逐步道來,有關臘八的故事。
先來說說“臘”的由來,我國將陰曆十二月稱之為“臘月”,古時亦稱為“蜡月”。《禮記》釋曰:“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東漢學者應劭在《習慣通義》紀錄“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人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流動,又多在陰曆十二月舉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之為臘月。古時豈論是狩獵后以獵物祭祖,照樣因新舊之交而祀神靈,都是舉行祭祀流動,以是臘月正是“祭祀之月”。
陰曆十二月初八是臘月最重大的節日,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亦有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等名稱。自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祥瑞。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記有“冬至后三戍日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后第三個戍日曾是臘日。後由於釋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沿用成俗。
《禮記・月令》:“孟冬之月,門閭臘先祖五祀。”在臘月,昔人除祭祖敬神的流動外,還要逐疫。這項流動泉源於古代的儺nuó(古代臘月驅逐疫鬼的儀式)。史前時代醫療方式之一即驅鬼治疾。這就有了“臘月”之“臘”的第三種詮釋,“臘者,逐疫迎春”。
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昔人臘祭的工具有哪些呢?有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祭祀者虔敬送上各式祭品,以答謝祖宗與家神的保佑恩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合家康寧。
那為何臘八要喝臘八粥呢?聽說臘八粥傳自印度,釋教首創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那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在六年苦行中,逐日僅食一麻一米。餓得骨瘦如柴,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於菩提樹下,於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為了紀念而始興“佛成道節”。我國信徒出自虔敬,遂與“臘日”融合,方成“臘八節”,並同樣舉行盛大的儀禮流動。
“臘八”是釋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予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沿用成俗。聽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網絡來的米、栗、棗、果仁等質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獲得佛祖的保佑,以是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云:“現在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最先於宋代。每逢臘八這天,豈論是朝廷、官府、寺院照樣黎民國民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習慣更是盛行。在宮廷,天子、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隨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圓在一起食用,饋贈親友密友。
考究的人家,要先將果子鐫刻成人形、動物、名堂,再放在鍋中煮。對照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若是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考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種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月初八,民間除了要喝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农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
北方另有在這天泡臘八醋的習俗,人們在臘八這天,將剝好的蒜放在盛滿醋的器皿中,再密封好,到了大年三十這天再開封,到時醋香與蒜香合一,臘八蒜碧綠,風味獨到,就着年三十兒的餃子吃,無比鮮味。
溫馨提醒:臘八粥屬於雜糧類美食,很適合這個季節食用。臘八到了,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濃,民諺有:“臘八,臘八,小子要炮,女人要花。”從這天起,家家戶戶就要準備年貨,以犒勞忙活了一年的自己和家人。
春節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