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天津“正月十六”女人的節日

回族“封齋”與“開齋”習俗介紹

天津“正月十六”女人的節日

 

正月十六是天津人“走百病”的好日子,風習年深歲久。馮文洵在1926年編撰的《丙寅天津竹枝詞》中說:“窄窄弓鞋步步嬌,銀花火樹過元宵;出門不為尋親友,一走能將百病消”,這即是對走百病民俗情態的生動形貌。


走百病也俗稱“遛百病”、“游百病”、“散百病”等,是民間傳統的消痛苦、祈康健的流動,明朝時已盛行華北民間。明弘治年間進士周用的《走百病》詩中有言:“首都燈市由來盛,人人小家同節令;諸姨新婦及小姑,相約梳妝走百病。”為什麼在這一天走走可消減疾病呢?周用也展現了謎底:“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盡歸灰塵中;否則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頭風。”天津現存最早的志書、清康熙《天津衛志》中的“歲時民俗”有言:“上元日,通衢張燈結綵,放花炬。婦女群游,曰走百病。”
女人是遛百病民俗生涯中的主角。相傳,女人們在當日要拋開家務,或回外家探望,或帶着孩子逛廟會賞花燈,或結伴外出嬉戲。1929年的天津《益世報》上說:“俗傳正月十五日婦女出門遊逛可祛百病,沿用成風,牢不能破,故每年是日,朱顏綠鬢,三五成群,攜手游於街上,晚間觀燈者尤多。”云云,怎能不說是一幅悅耳的市井風情畫卷呢。

中國民俗中有關“鞋”的習俗

主要的是,女人們在遛彎嬉戲的路上(最好是遠走田野),講求過三條河,過三座橋,俗稱“度厄”,意思是將百病一切丟掉。九河下梢天津衛巨細橋樑多,有人見橋必過,更有甚者在過河過橋時還要燃香持香前行,目的是讓他人避開,俗信這樣更能祛病延年,又叫“走橋”。此俗不惟津沽獨佔,山東、江南等地亦頗為盛行。封建生涯對女子存在諸多不公與禁錮,女人們深居閨閣,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尤其是兒媳婦在過年時代的家務活更是忙個一直,那麼這一天外出遛百病真可謂放鬆身心的良機,從某種意義上說也算得上是“女人日”或“自由節”了。

舊時有民間俗曲唱到:“元宵雪襯一燈紅,走百病後摸門釘,希望來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遛百病時若來到城門、廟門前,已婚但沒有孩子或尚未有身的婦女還要悄悄地摸摸大門上的門釘,也可再到廟中上香祈福。

門釘也稱“浮釘”,意思是說裝飾在門扇上的門釘恰似浮在水面的泡。摸門釘習俗透射着古代生殖崇敬的遺風。“釘”諧音“丁”,人們藉此期望家族人丁興旺,後繼有人。明人沈榜在《宛署雜記》說:“正月十六,或六月十六,婦女群游,祈免災咎。漆黑举手摸城門釘,摸中者,以為佳兆。”清乾隆《寧河縣誌》中記,“十六日,婦女相攜走橋摸釘,以消災。”民間竹枝詞又稱:“元宵雪襯一燈紅,走百病後摸門釘;希望來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蔣芷儕於宣統三年(1911年)編撰的《都門識小錄摘錄》中也形貌了老北京人摸門釘的舊俗:“夜分必至正陽門下,暗摸門釘乃回,相傳為走百病,又云為求子之讖。”寒風中,紅粉袖管中伸出的纖纖玉手撫摸在冰涼的金屬門釘上,瑟瑟着,祈福着,這似乎也是文人眼裡的一種風姿,恰如“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縴手摩挲怯”的妙詞所云。

固然,過大年萬民出遊難免會泛起些小插曲。據二十世紀20年月末的新聞報道,由於天津街面上觀燈嬉戲的人多,潑皮流氓也乘隙起鬨,以致笑柄百出,而擁擠造成丟失物品,甚至走丟鞋子的事也時有耳聞。
傳統民俗肯定與現代生涯發生融會,俗隨時變,現在遛百病民俗依舊盛行天津,但已不再是以女人為主的流動,而成為舉家出行嬉戲,享受戶外低碳康健生涯的主要休閑方式,協調,團圓,尚有濃濃的親情,全都融會在舊俗新風的生涯中。

 


福建傳說“蛇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