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間"幺妹節" 浪漫傳千年
三月三 中國人的情人節
三月三有諸多傳說和故事,但“買紅布、吃桃罐頭辟邪”的說規則有“偽造民俗”之嫌。三月三,又到了這樣一個陰曆節日,當人們流於形式的去放鷂子、沐浴換衣、踏青之時,又有若干人真正領會這樣一個節日的最初風貌,這些習慣又是若何而來?
上巳到三月三的華美轉身
陰曆三月三在中國人的傳統看法里不是一個簡樸的日子,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仰面;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陰曆三月三,照樣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形貌昔時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 ”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珍愛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永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
然則,這些與三月三有關的傳說與厥後人們所過的上巳節並沒有聯繫。在初國卿所撰寫的散文中曾經有過這樣的文字:“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牢靠,卻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為了利便好記,魏晉以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制》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國民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 ’”
從初國卿所寫的文字當中人們可以看出,三月三完全是由於“出鏡率”較高,而被牢靠為上巳節的“代言人”。中國撒播下來的習慣當中,人們在這一天要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以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薺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以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薺菜花戴在頭上,以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稀奇香甜。然則,這些習俗並非是古時人們渡過上巳節的方式,而上巳節也在歷史上履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
三月三才是“中國情人節”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這形貌的就是在每年的三月三春暖花開之日,男男女女相約去河畔嬉戲玩耍的場景。
提及情人節,人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肯定是每年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這個節日自傳入中國以後便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追捧。或許是以為西方情人節過得有些崇洋媚外,中國人便將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定為中國情人節,似乎這樣的情人節才氣更體現中國特色,更有中國味道。
泛起今天人們云云追捧中國情人節的事態,生怕是牛郎織女萬萬沒有想到的。但現實上,中國人大可不必為締造出中國的情人節而感應苦惱,中國的情人節實在早就存在,這個正宗的中國情人節就是三月三。
自由戀愛早在遠古的時刻就存在了,並非人們認知當中的現代產物,這一點在《詩經》當中就已經有所體現。在《詩經・國風・鄭風》當中曾有過這樣的形貌:“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這部門文字形貌的就是在每年的三月三春暖花開之日,男男女女相約去河畔嬉戲玩耍的場景。《詩經》收錄的是西周密春秋時期的詩歌作品,因此人們可以推斷出中國人過“三月三”的習俗至少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
彝家“三道酒”介紹
那麼將三月三定為情人節又是從何而來?民間有一個撒播很廣的古老神話傳說:在上古時期,天下上發生了一次大災難,天塌地陷,洪水泛濫,人類和動物無一倖免,只有伏羲、女媧(或者是盤古、玉人)兄妹(一說是姐弟)受到神獸的珍愛而得以存活下來。為了人類的延續,在蛇(一說是石獅)的籠絡下,兄妹倆滾石磨測天意,然後結為伉儷,生兒育女,並捏土造人,厥後人煙就又逐漸濃密起來。由於兄妹倆滾磨娶親那天是三月三,為了紀念他們繁衍人類的偉大功勛,以後每年的三月三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祀人祖爺和人祖奶奶,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來往,說愛定情的好日子。
不外,也有人以為將三月三定為情人節並非源自於“滾磨娶親”這個傳說,而是古時人們對於蛇的崇敬。昔人用天地干支計時,巳為十二地支中的第六位,對應十二屬相中的蛇。巳即蛇,巳日就是蛇日。蛇在每年陰曆九月進入蟄伏,次年春二月蘇醒,三月最先出來流動,並尋偶交配。中國民間有“三月三,蛇出洞”或“三月三,蛇出山”的俗諺。因此,人們將三月三定為情人節很有可能是出於對蛇的崇敬而刻意模擬的。
無論三月三情人節是從“滾磨娶親”而來,照樣從對蛇的崇敬而來,都要比七夕節更適互助為正宗中國情人節而引起人們關注。
三月三文化盛於唐,衰於明清
社會在不停生長,人類的婚姻形態也在提高和轉變,但這種春天令會男女的規俗卻一直延續下來,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酷劃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劃定了三月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協調生長。周朝以後,秦漢隋唐宋各朝代都視三月三為重大節日,朝野官民上上下下皆有大型祭祀儀式和遊樂流動。
厥後人們逐漸地增添了一整套禮儀,把這種流動演變為“修禊”。修,通滌,如滌濯之滌;禊,古代為除災去邪而舉行的儀式。上巳與修禊,兩者對照,前者洗滌消災的味濃一些;後者作為一種封建迷信的儀式,封建禮儀的程式多一些。
關於修禊最著名的一件事,當是王羲之約請文人學士孫綽、謝安等人在蘭亭修禊雅聚,“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人人端坐在曲折的溪水兩旁,任那盛滿黃酒的羽觴從彎曲的上流漂來。觴時流時停,停在誰的眼前,誰就得作詩,作不了詩就罰酒三杯。王羲之將詩搜集成冊,並趁着酒興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
在唐代長安城,上巳堪稱暮春時節的一個大節氣。人們有到水邊除垢祈福的習俗。從魏晉繼續下來的一些遊樂民俗還一直撒播着,甚至連皇家警備森嚴的宮廷也敞開了大門,讓嬪妃宮女到田野歡度一日。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紀錄:“上巳,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蹂躪青草,謂之踏青履。 ”
杜甫在詩中也曾紀錄了皇門風勢赫赫春遊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唐代天子也常行使這個日子,在渭水之濱或曲江池畔大擺華筵,宴請百官。“寶馬香車渭水濱,紅桃碧柳禊堂春。皇情尚憶垂竿佐,天祚先呈捧劍人。 ”寫的就是唐中宗景龍四年在渭水之濱舉行的上巳宴會。
元代以後,尤其是明清兩代,對婦女稀奇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錮日益嚴重,一樣平常阻止女性與生疏男子接觸語言,像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自然釀成了絕對不被允許的事情。在這種社會靠山下,為青年男女提供自由相會場所和時機的三月三節日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三月三傳統文化的主要功效逐漸消逝。
你知道自己屬相的幸運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