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七夕女兒節看天河的張家港習俗

煙花四月里生肖忌諱的顏色

七夕女兒節看天河的張家港習俗


陰曆七月初七河陽一帶稱為七巧節,又謂女兒節。它是從牛郎織女故事生髮出來的節日。然而女兒節在各地差異時有三,一為五月月朔至初五,二為九月初九。據《析津志》載“都中人民七夕約請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飲宴盡歡,這天饋送還家。”其節起源久遠,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牛郎織女的雛形,如《詩經・小雅・大東》泛起牛郎與織女的人物,到了漢代的《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七日夜女郎歌》等泛起了牛郎織女的戀愛故事,及七夕相會的悲歡效果。這個故事在河陽的乘涼爽時世代相傳,從而也形成了一個俗節。

據《常昭合志》紀錄:“七夕俗稱巧夕,為浮瓜沉李之宴。婦女向月穿針,取蛛合盤中,有絲則曰得巧。以面和糖用油炸之,名曰巧果。”它記述了七夕中的三種事象,然而在河陽一帶尚有很多多少事象來過這個七巧節。

(一)巧果

初七民間家家戶戶做巧果、蘇杭一帶、北京、開封都在七日市上有巧果類。它是用麵粉加白糖拌和,用乾麵杖干薄,再粘上知母,裁成小塊,中央劃開,兩頭反串而成,然後在油里炸氽,河陽民間又稱“油餃”。民間以為初七吃巧果,是求巧,做事靈巧,念書伶俐,女孩綉作、針線、紡織會意靈手巧,因此大部門是指女兒工巧,故稱女兒節。

(二)乞巧

家家戶戶在大廳的條機或方桌上擺上瓜果桃李,點上香燭,在晚上參拜牛郎織女星,也是一種乞巧的儀式。以保後裔康健長壽,全家富貴,田稻豐收。在晚上納涼時,一家人圍坐在台上,遙望天河,聽老祖母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在這一無邪的沒有喜鵲的啼聲,聽說都到天河裡搭鵲橋,為牛郎織女相會,一聚別後一年之情。蔡雲在《吳�》詩中寫道:

    幾多女伴拜前庭,艷說銀河架鵲翎。

    巧果推盤卿負腹,年年乞巧斬雙星。

范成大的《吳郡志》載道:“七夕,亦有乞巧會,令後裔輩悉與,謂之‘女兒節’。”鄉下後裔聚在廟場講唱《河陽寶卷》中的《牛郎織女卷》即為乞巧會,是日一樣平常多女婦加入。河陽山一帶的劉神廟、高神廟、小王堂、城隍廟等都有這種聚會講唱相關寶卷。少婦在這一天去廟中求子,因是巧日,肯定靈驗,由此廟中香火益旺。是日,民間尚有比巧遊戲,即捉蜘蛛一隻合於盤中,過二個時候,盤中有蛛絲,即為已乞到巧。

(三)染紅指甲

是日,少婦與未婚女子,摘采蓬仙花,和明礬搗爛、染紅指甲。把搗爛的料塗在指甲上,用大豆恭弘=叶 恭弘包裹,過二日後即成紅指甲。指甲釀成鮮紅可愛,一雙玉手變得加倍靈巧。唐代的張�寫了一首《彈箏》詩云:“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斜遇翠雲中。”彈起古箏加倍心靈手巧了。元代大詩人楊維楨也寫了一首詩來頌其俗:

延邊人最重要的一天9.3節

    夜搗守宮金鳳蕊,十尖盡換紅鴉嘴。

    閑來一曲鼓瑤琴,數點桃花泛流水。

說的都是彈箏鼓琴少女,做工的綉女、織女、問鼎后都興奮異常,在做女作時相互競比紅指甲。

(四)篤巧

河陽橋有鴛鴦水,山東塘流出的太湖水是碧綠的,三讓浦流出的江潮水的混濁的泛黃色,兩水在河陽橋交匯西面是綠色,東面是黃色的,到御書涇邊便成了黃色的了。在初六早晨取鴛鴦水放在盆中搗和,經一天日晒夜露。在初七日把繡花針輕投水面,看水底針影,散如花謂小巧,細如絲謂大巧。吳曼雲《江鄉節物詞》雲:

    穿線年年約比鄰,更將余巧試針神。

    誰家獨見龍梭影,綉出鴛鴦不度人。

然而這種篤巧習慣只是後裔的遊戲而已。民間只是比巧。討巧。

(五)乘巧

河陽尚有一個習俗,就是在人靜夜深的十時左右,張望天河。若是馬糊不清,雲物遮掩,則昔時有災荒,稻要欠收。若是天空晴朗、銀河星光閃灼,則昔時風調雨順,稻麥一定大豐收。河陽民間以為這天是巧日,做啥事許下願都市樂成的。甚至學女工、學成衣、泥水木匠、險些都在這一天拜師學藝。即叫乘巧。

(六)聽鵲橋會

是日夜幕初降,一些少男少女便在山東塘邊、三讓浦兩岸、村子相間的河浜水棧上、廟場上,最先對山歌、唱山歌。最先時也有老歌手加入,爾後乘下少男少女,他們達興而歸。男女雙方看中,也有在七巧女兒節這天,央媒求婚,一樣平常都是獲得樂成的。許婚後,他們會在晚上,在葡萄棚底下,偷偷的聽牛郎織女相會的悄悄話,聽說真的有一些言語被人聽到。正是天上鵲橋會,地下會私情。若是聽到了伉儷會白頭偕老,家庭友善,生涯完善。險些是人人都說聽到牛郎織女的竊竊私語,要和合百年,永不星散,生子育女,合家歡欣。這樣的悄悄話,只是雙方祈求的心語。七巧節為人們帶來更多的希望、實現更美妙的願望


扔水漂習俗看未來兒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