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燒烤的歷史
苗族擇偶"搖馬郎"流動
貴州苗族風情
在苗族社會中,未婚的青年男女,普遍享有婚前的社交自由。有些自主婚姻,就是通過青年男女的公然社交流動到達的。黔東南苗族區域,習慣上稱青年男女的社交流動為“遊方”。漢族和苗族周邊的民族稱其為 “搖馬郎”。
貴州苗族多聚族而居,同寨同姓,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習俗,嚴禁在寨內求偶。因此棲身在施秉縣及黃平、鎮遠、凱里等地苗族村寨的未婚男青年每年陰曆的十月和來年的二月節日或農閑時,都要三五成群的到鄰寨或更遠的地方唱歌、尋偶,也就是俗稱的“遊方”,“搖馬郎”也叫“遊方”,是黔東南苗族青年男女的談情擇偶流動。在苗寨遊方,一樣平常都有牢靠的遊方場、遊方坡或遊方坪。這些場所,或在寨子前後的橋邊樹下,或在墟落左右的平緩的草坡上。遊方一樣平常在農閑時捷、趕場天或節日喜慶時舉行。各姓有劃定的遊方坡,通常在村寨後面或側面的山坡草地上。有男青年去女方遊方坡,以吹口哨、木恭弘=叶 恭弘、夜簫、蘆笙等為信號,約請女青年出來攀談唱歌。經由整體對唱,選擇意中人單獨密談,確立情緒后換信物,訂立婚約。
搖馬郎只限本寨女子與外寨男子加入。男女整裝相聚,通常是兩男兩女對歌;雙方屬意后,劃分相邀談唱,若有意結婚,則互贈禮物作為信物。《苗族民間故事選・天上人世》:“一天,這家姊妹二人,上山去打豬菜,見路邊有兩棵楓香樹,樹身苗條,枝恭弘=叶 恭弘興隆,活像兩個小伙子,撐着傘兒站在那裡遊方唱歌。”《黃平州志》曾有紀錄:“吹笙間以山歌,木恭弘=叶 恭弘兩相誘惑於深溝密菁,促膝私語,謂之‘搖阿妹’,又謂‘搖馬郎’”,至今亦然。
苗族有同姓同宗不婚的習俗,有的地方同姓差異宗也可通婚。為了青年男女社交,每一個苗寨都有供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叫“遊方坡”,或“遊方坪”。節日一到,母親為女兒做花衣,父親存錢打首飾,把女兒服裝起往複有方。男青年往往要爬山涉水幾十里,甚至上百里,自動到遊方坡去遊方――用吹口哨、木恭弘=叶 恭弘、夜簫、蘆笙或唱山歌等信號約請女青年出門。
老北京的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