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苗族風情
中國飲食文化――燒烤的歷史
說到燒烤,那可以說是中國甚至天下上最早一種烹飪方式了,若是從人類使用火最先盤算,應該有170萬年的歷史了。人類還過着狩獵採集的原始生涯時期 ,燒烤就已經走進了那些原始人的生涯中了。當原始人類發現被天火、野火焚燒過的動物遺體其肉質比生肉要容易品味和消化時,原始人類最先有意識的學習保留火種。
傳說中,在中國的遠古時代,河裡、湖泊里、海里有許多魚,天空有許多鳥,地上有許多獸類,但人們不會捕捉。人們手提一根樹榦在水邊等着,看着魚游過來就打一棒子,靠這種方式偶然才氣捕到幾條魚,頗有些‘守株待兔’的味道。伏羲將野麻,晒成干搓成繩,然後用細一些的繩子編成網,教人們打魚;用粗一些的繩子編成網,教人們捕鳥捕獸。這比只吃樹上野果要很多多少了,然則生魚生鳥吃起來味道並欠好,嚴重的是弄欠好吃了還要鬧肚子生病。當伏羲取來天火后,便教人們用火炬鳥兒、魚兒烤熟了吃。往後,人們吃着香馥馥的烤肉,身體也就更康健了。為了紀念伏羲,人們把他稱為庖犧即第一個用火烤熟獸肉的人。
燒烤在中國也被稱為“炙”,我們所熟悉的“膾炙人口”,其本義就是指切細切薄的肉。炙是會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鮮味人人愛吃。
據中國考古學家考察,約莫在六十萬年前棲身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已經最先吃燒烤了。固然,此時的燒烤只是為了果腹,並不能與烹飪文化相提並論。距今六千年的新時期時代的馬家濱文化考古中,學者們終於發現了用來製作燒烤的用具。距今約四千六百年到四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挖掘出土的燒骨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距今三千五百年到三千八百年前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不少燒焦了的獸骨,豬骨和牛骨居多,說明二里頭文化時期,燒烤已經對照盛行,但其數目僅為總數的五分之一。
商周時代,用來煮肉的銅鼎成為最主要的禮器之一。此時燒烤已經是貴族生涯中的一道美食了,而且逐漸成為了一種飲食文化。但除了把作為犧牲的動物整隻放在柴堆上燒烤的“燎祭”外,燒烤食物已經是中國商周時期的主要食物。貴族們用於祭祀和食用的另有生肉、干肉和用鼎煮的肉。
老北京的唐三彩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里藏有一件中國戰國時期的青銅龍紋方爐,爐身呈長方形,四角有獸狀雙足,四周各有一個鋪手銜環的耳,爐面有一個大圓孔,推測是昔時的烤爐,除了適合燒烤,還可以取溫順溫食。
1933年,安徽壽春戰國楚王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銅雲紋方爐,其燒烤功效體現得加倍顯著。這是一隻淺長方盤形,外觀與現代的烤爐有相似之處,體側有兩條青銅提鏈,利便移動,燒烤、取暖和均可。
到了秦漢時期,燒烤之風仍是盛行。據《西京雜記》紀錄,漢高祖劉邦即位以後,常以燒烤鹿肝牛肚下酒。上行下效,燒烤之風風靡天下。
此時燒烤用的炊具也變得越來越成熟,漢代時的烤爐已經和現代烤爐沒有多大區別了。1969年在陝西西安境內的延興門村出土了一隻“上林方爐”,經考證,系西漢皇家御用之物。上林方爐系那時人們烤羊肉串、豬肉串、烤魚、烤餅等專用的爐子,此爐為鐵制,分上下兩層,上層為長槽形爐身,底部有多條鏤孔,形同篦子,下層為淺盤式四足底座,爐身有四條足安放於承盤上,承接爐體漏下的炭灰。往後出土的烤爐更多,但基本形狀設計和事情原理並沒有改變,直至今日仍在沿用。
說完烤爐,我們來說說昔人都烤些什麼食材吧!從考古發現上來看,燒烤在秦漢之際盛行起來,吃燒烤的考究也從誰人時刻最先逐步多了起來。《禮記・曲禮》中針對飲食的禮儀有十幾條,其中一條是“毋嘬炙”,專門講的就是吃燒烤時不能狼吞虎咽,口中塞滿食物、不細細品味,儀態不佳。
那時的皇家、貴族們已將燒烤作為了一樣平常飲食,而且分工明確,有人專門認真製作燒烤。1972年正式挖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除了辛追夫人的千年不朽女屍外,還出土了大量隨葬物品,僅寫有隨葬品名稱和數目的竹簡就有312枚,半數以上寫的是食物名稱。其中肉食類中的“炙”品,即烤肉質料就有牛、犬、豕、鹿、牛肋、牛乘、犬肝、雞等,可說是無所不烤,但竟然沒有羊肉。
海外民俗:美國人感恩節的火雞特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