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中國奇異的膜拜之禮

彝族潑水迎親風俗簡介

中國奇異的膜拜之禮

奇特的塔塔爾族婚俗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影戲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膜拜禮。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生涯禮儀呢?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涯習慣談起。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若是宴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示意尊重。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外,所坐的器械比通俗老國民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五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綉着是非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着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鋪排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紛歧樣。坐時要兩膝着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昔人的“坐”,現實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來賓中,每當“坐”着向客人致謝時,為了示意尊重,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釀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一樣平常生涯中的膜拜禮。
   
    昔人以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根據周代禮儀的劃定,那時對膜拜的動作和工具,作了嚴酷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持在地上,然後,徐徐叩頭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后,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儀。一樣平常用於臣子參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厥後,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宰衡同,差異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樣平常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厥後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示意對人家尊重。)
   
    行空首禮時,雙膝着地,兩手拱合,俯頭得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膜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膜拜、頓首,拜后還要“踴”,即跳踴,一樣平常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示意極端悲痛,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后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后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膜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后,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得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以是厥後在書信來往中,為了示意對對方的尊重,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到了漢代以後。才逐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涯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轉變。但膜拜禮仍然存在,卻釀成了品級差其餘標誌,主要普遍運用於政界之中。如臣子拜天子,小官拜大官,僕從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習慣中,仍世代相傳。厥後,又增添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后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着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竣事了這種膜拜禮 .


客家的"崇九"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