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從古至今的“立春習慣”

“七夕”中國情人節的習俗

從古至今的“立春習慣”


一年之際在早春,一日之計在於晨,那麼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里中國會有哪些習慣正在延續有若干習俗早已成為歷史了呢?
 
 
東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舉行的一項主要流動,是從天子到庶民都要加入的一項流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醫生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犒賞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這種流動一定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下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流動。古時的迎春流動,最先時在東郊,由於迎春流動中祭拜的句芒神是東方之神。厥後,迎春流動的地址就不止是在東郊了,宮廷內、府衙門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流動,流動的內容也越來越厚實。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流動。在清代,另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祝賀,謂之'拜春'。粉為丸,祀神供先,其儀亞於歲朝,埒於冬至"(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流動,與元旦的"賀年"相似,也是迎春流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春帖子


  又稱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這是一種在"立春"日剪帖在宮中門帳上的書有詩句的帖子。詩體近於宮詞,多為絕句,文字工麗,內容多數是歌功頌德的,或者寓規諫之意。 "立春"日貼春帖、作春帖詞,在宋代很盛行。

端午節究竟“姓甚名誰”


  

春牛


  立春日勸農春耕的象徵性的牛。泥捏紙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東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勸農耕,士民都出城圍觀。


  

咬春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紀錄:"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最先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恭弘=叶 恭弘餅,實在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央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羅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考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抵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芽菜、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從“五福”到“福”字的民俗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