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美食”的全球吃法
滿族曾有的兄死弟娶嫂的婚俗
滿族婚嫁原本禮數繁縟,絕不遜色以禮儀之邦自詡的漢族。據《興京府民情習慣冊》一書紀錄,滿族人已往一直遵照“婚必兩姓,同是旗人(滿族八旗)”的原則,“娶必異姓,以別氏族”,意即阻止跟異族通婚,阻止同氏族婚配,直到民國時期才被打破。但少數滿族人至今尚有持此論者。
至於婚嫁歲數,多要求在十六歲以上方能嫁娶。有的滿族家庭甚至在族譜書中劃定,“宜確遵婚律,不宜過早”,明確阻止早戀早婚,多到十七八歲才氣娶親。在婚姻選擇上,一最先“不計其品位之高下”、“一時之貧富”,照樣很相符現代戀愛婚姻觀的。厥後受到漢族影響,逐漸注重門第和貧富,也出了馬諾那樣的拜金女,使得整個民俗發生轉變,以致“以高就下,人多恥之”。在訂親程序上,首先以“年邁為媒”或“親友作伐”議定婚姻。同時舉行換帖,貼上要列清相互是誰人旗、誰人嚮導人手下的人,以及家族三代人的情形。還要寫清晰住址、功名、職業、生肖、生辰八字等。議定后,男偏向女方家送定禮。定禮中必備豬和酒。家庭條件好的,要送兩頭大肥豬、兩提酒(每提十四公斤)。這兩頭豬稱為“他哈豬”,送給女方家不是為了飼養,而是在女方出嫁前,選擇良辰吉日,在跳大神賀喜的時刻作為牲品,然後殺掉招待親友密友和鄰里鄉親。
滿族婚娶儀式,自金代最先,就已經執行迎親習俗。新郎要騎着高頭大馬,披紅掛綠去迎接新娘。若是女方家住其餘村子,路途較遠,那麼新娘和外家送嫁人提前一天到達新郎的村子,選一個後裔雙全、衡宇清潔的人家住一晚上,稱為“打下處”。越日天不亮,新郎就穿着制服,騎着大馬,帶着大花橋,親自去迎接新娘。花轎進入婆家大門,新郎要連射三箭驅趕煞神,新娘要跨火盆以去不吉。拜天地時,女左男右,跟現在正好相反。拜完天地,新郎用大紅綢帶牽着新娘,進入窗外暫且搭建的帳中,稱之為“坐帳”。現在已改為直接牽入屋子,要新娘坐在炕上,面朝當天通書紀錄的吉祥方位。但仍稱為“坐帳”或“坐福”。坐帳竣事,新郎牽着新娘,踩着紅氈進入室內,在門檻上放一馬鞍,要新娘跨過馬鞍,“蓋取平安之意”。時代另有拜祭祖先,相互先容相認雙方親戚,新娘給尊長點煙收紅包,開設宴席招待親友鄰人等內容。這樣鬧騰一日間,晚上新郎、新娘才進入洞房造小人兒。婚禮那天,女方怙恃和姐夫不許加入。至於為啥,不得而知。博主預測,前者可能是怕怙恃太過傷心;後者估量是防止姐夫妒忌(哈哈)。婚後第三天,新郎要陪新娘回家參見岳父岳母等親戚,岳父家要設宴款待,其中必有道菜是公雞,也就是常說的“新婿進門,雄雞掉魂”。婚後一個月,新媳婦獨自回家省親,住數日才返回――估量養傷或保胎去了。婚禮程序到此竣事。
日本習俗中的“八大怪”
以上這些古老習俗,經由漫長歷史變遷,加以上世紀六十年月“破四舊”一搞,在博主小時刻已經有了許多簡化。但在一九八一年,博主的年邁娶親時,由於我家父系漢族,母系滿族,大嫂家則是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榮祿的同宗後裔,純種正白旗滿州族,以是,婚禮上照樣見到了許多有趣的習俗。那一天,年邁胸佩大紅花,格外精神,大嫂身穿大紅襖,格外漂亮。本博往後黑暗立志,未來也要娶個大嫂那樣的尤物兒。惋惜,這樁婚姻最終受了新《婚姻法》蠱惑,因性格不合,兩人幾年後分道揚鑣。每念及起,都深感憾事。
順便說說,滿族歷史上曾有“兄死弟娶嫂”的婚俗,一直被漢人看成笑柄,指為夷狄,不開化。清朝伊始,孝庄文皇后(大玉兒)新寡,即位的順治天子幼年,一時難扛繼往開來大任,皇后小叔子多爾袞幫了許多大忙,為統一天下做出重大孝順,曾親自領兵入關,指揮過揚州屠城等血腥戰爭,漢人恨對其之入骨,也許受了這婚俗啟發,有意編造叔嫂二人有私情,以泄憤,還載於野史之中。
實在,滿族之以是有兄死弟及婚俗,並非口味重,除受漢族封建倫理道德影響有限――即所謂的未開化,主要緣故原由是這個民族人口數目相對較少,對種族生計延續有強烈危急感,為不虛耗任何一個生育資源,才形成這條看似搞笑的婚俗。滿族人口數目之以是較少,除跟人種和所處地理位置有關,還跟歷史上與漢人、契丹、蒙古等族的頻仍征戰有關。人種差異,可導致滋生能力差異;高緯度嚴寒天氣,會制約造人熱情;戰爭,則毫無疑問消減人口數目。在人類歷史上,人口一直是戰爭主要資源,否則,毛太祖當初就不會強烈否決設計生育。滿族為打贏戰爭,雄霸天下,也必須鼎力生長人口,不能虛耗任何一個造人机械。
讀到這裏,博友可能會質疑:即便這樣子,也沒需要非搞神馬叔嫂配不能,整得跟題目黨博客寫手似的,可以請那位可憐大嫂嫁給鄰人家吳老二嘛。兄死弟及另一大利益,是能更好地照顧和培育兄長的遺孤,盡可能保持家庭完整和家族血統純凈。血緣是家族紐帶,血緣的認同,可提高民族凝聚力。兄死弟及的另一目的,估量就在這裏。
固然,這個習俗自清末民初就已逐漸消逝了。
全球各地有奇怪習俗大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