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寒食節”禁火祭祖有的習俗

寓意吉祥的年畫及所指的寓意解釋

“寒食節”禁火祭祖有的習俗
 
  寒食節亦有“禁煙節”、“冷節”、“百五節”等名目,《荊楚歲時記》載:“按歷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翻譯成白話就是說,依冬至事後105日,根據曆書來算,應該在清明節前二日,也有可能是離冬至106日者。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生長中逐漸增添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習慣。

  現在大部門區域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有些地方將清明前两天做為小寒食。此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也是漢民族傳統節日中惟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至於寒食節的來源,有兩種說法,《藝文類聚》引《周禮》紀錄:“司�氏.仲春以木鐸�火禁於國中.為季春將出火也。”此源頭,可說明是昔人類對火的崇敬。那時的昔人生計離不開火,然則,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難,於是昔人便以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盛大的祭祖流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沿用成俗,便形成了厥後的禁火節,這就是寒食節的雛形。
 
  許多人都知道,寒食節是為了春秋時賢臣義士――介子推。那時照樣晉令郎的重耳為避內亂,遠走列國多年,時代歷盡千難萬險,而介子推一直追隨在他身邊,不離不棄。一次,重耳受餓難受,無奈之下,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多年後,重耳回國,成為國君,勵精圖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他要分封昔時一起同甘共苦的臣子們,卻遺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厥後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出山為官。文公手下縱火焚山,原想逼介子推出來,效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晉文公重耳十分痛恨,便劃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都吃冷食,以紀念這位忠臣義士,后遂稱之為寒食節。“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可為紀念子推作品的代表,歷朝歷代亦推其高義,使人高山仰止。
 
  漢時,故事原發地山西民間要禁火一個月示意紀念。三國時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作廢這個習俗。《陰罰令》中有這樣的話,“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后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三國歸晉以後,由於與春秋時晉國的“晉”同音同字,因而對晉地掌故稀奇看重,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習俗又恢復起來。不外時間縮短為三天。同時,把寒食節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推而廣之,擴展到了天下各地。寒食節成了天下性的節日,寒食節禁火寒食成了漢民族的配合習慣習慣。

 


  寒食節,為了祭祀祖先,考究三天不開火,吃點寒食墊補墊補,各地吃的器械不太一樣,江浙一帶必吃的是青團,用糯米面製成,草頭染色,而山東人考究在寒食節吃涼饅頭、煮雞蛋,而老北京的寒食節吃食可就排場多了,首推寒食十三絕,都是對照容易攜帶、好保留的老北京小吃,如艾窩窩、糖火燒、糖耳朵、饊子麻花、墩餑餑、薑汁排叉等等。這裏還都有個考究,好比說,吃了糖耳朵,可以耳聰目明晰。

雲南大理的白族“栽秧會”習俗

  在寒食節這段時期,飲食最好以清淡為主,如以新鮮的時令蔬菜涼拌,好比涼皮,很多多少醋,加上很多多少芽菜菜黃瓜絲之類的,富含纖維素,用來整理腸胃最合適不外。從國人的飲食結構來看,春節時代吃了不少大魚大肉,等到了春暖花開之時,可以整理一下腸胃。不僅可以健體,還能讓頭腦蘇醒蘇醒,解決春乏的問題。若是吃海鮮,要多佐以蔥、姜、蒜以起中和之用。
 
  寒食節約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成為官方認同並提倡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國民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後將子推燕、蛇盤兔撒於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於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柳為寒食節象徵之物,原為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紀錄,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恭弘=叶 恭弘來取代柳枝。

  寒食踏春的習氣,盛興於唐宋。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爾後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遊覽,盡歡而歸”。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遊人以萬計。”可謂盛極。

 


“摸你黑”別樣民俗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