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從河南傳來的“棗”生貴子

民俗改運之“打小人”習俗

從河南傳來的“棗”生貴子

維吾爾族的刀郎文化與起源


  紅棗背後的“棗”生貴子傳說良久良久以前,鄭州南郊有一個大沙崗,周遭數十里是黃沙瀰漫,荒無人煙,致使這塊貧窮的土地不知延續了若干年。
  突然有一年的春天,不知從何方來了一對年輕配偶,男的肩扛工具,手拿裝着花水果兒的袋子,女的則雙手抱着一捆棗樹樹苗。他們早出晚歸,先是栽上棗樹,然後又在樹的行間種上花生,他們一邊栽種、一邊還高聲唱着歌謠:“花水果兒圓又圓,小紅棗兒甜又甜。秋後花生一串串,七月十五棗紅圓。桃樹三年杏四年,棗樹昔時就還錢……(即掛果兒的意思)
  一場春雨事後,棗樹發芽了,花生苗兒長高了,沙崗上一片綠地。不到一年時間,這裏就搬遷來了十幾戶人家,他們學着栽棗樹、種花生,年年風調雨順,家家生涯安康。
  歲月似箭,日月如梭。這對配偶的兒子就要娶親娶親,大喜日子那天,鄉親們紛紛送禮祝賀,唯唯一對鶴髮老人配偶送來了一份稀奇禮物--------一隻紫紅棗木箱櫃。有人問箱櫃里裝的什麼?老人笑道:“鬧洞房之時,打開一看便知。”
  到了晚上,人們敦促新郎新娘打開箱櫃,只見內里四角放着紅棗核花生,中央放着兩雙棗木筷子。人們一看就要新郎新娘夾起紅棗核花生給對方吃下。這時,人人笑着齊聲喊道:“’棗’生貴子!”第二年,小媳婦果真生下一對白胖巨細子。
  往後以後,通常娶親的新居內,必放紅棗和花生的習俗撒播至今,那首歌謠現在在許多地方還廣為傳唱着。
 


斟茶倒酒中的“叩手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