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藏族人生儀禮中的頭飾
古代一兩銀子到底值若干錢?
關於銀子到底價值幾何,今人大多毫無看法,經常犯錯誤。許多電視劇尤其可笑,形貌昔人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經常泛起從口袋裡掏出頭額成百上千兩銀票這些荒唐的情節,显示了創作人無知以及不認真到了何等水平。甚至包羅金庸這樣的大師也對銀兩的錢幣價值沒有舉行深入研究:郭靖初遇黃蓉,被她宰了一頓,效果“一會結賬,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這些錯誤荒唐嚴重到什麼水平,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之以是犯錯誤的緣故原由,主要為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即是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實在,古代中國銀子缺乏,看過一些古籍就可以發現,一兩銀子的錢幣價值相當的高。一兩銀子即是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就是件大事情,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涯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以是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后,銀價下跌造成的。厥後大量賠款后,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時老國民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一樣平常生意用。許多老國民至死都未見過銀子。以是口語中示意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到達200萬兩,而且照樣經由張居正改造后國庫收入厚實才有的数字。
《紅樓夢》里劉姥姥看到賈貴寓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嘆息說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了。要知道劉姥姥家那時也算中產階級的,有房有地還雇得起工人丫頭,第一次上賈府打秋風,得了20兩銀子,千恩萬謝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基本人為)只是45兩白銀。而《射鵰》時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銀流通量還低於明清,其價值只能更高才對,這19兩多一餐飯,不管是怎樣憂傷的鮮味佳肴都似乎太太過了。
中國古代的錢幣單元制度極為雜亂。差異朝代之間有差異,甚至統一朝代的差異區域之間也有差異。但唐宋之後卻也相差不大。由於各朝代銀兩的錢幣價值都有所差異,那麼現在一樣平常推算古幣值都接納一樣平常等價物交流的方式來盤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穩固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接納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紀錄為尺度,舉行一個大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錢幣價值謎底。
淺談人生儀禮――婚為喜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置一樣平常質量的大米二石,那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我國一樣平常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央價1.75元盤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由於《紅樓夢》故事雖以清朝為原型,生涯狀態卻以明朝為藍本,暫且以明朝的銀兩價值盤算,劉姥姥拿到了一萬三千多元的過年費,固然很喜悅了;而郭靖則支出了超出一萬二千元人民幣一餐飯錢,照樣在張家口這樣一個小地方,太誇張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窮苦身世,不能能不知道錢的價值,黃蓉更不能能挨店家的這一宰吧。
這一兩銀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購置力而言更是高得嚇人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文明極大厚實,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向),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樣平常米價1.75元一斤盤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的購置力。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
最大的問題出在宋朝,主要緣故原由是宋朝的錢幣制度極其雜亂,而其紀錄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錢”為流通錢幣的,由於宋朝的社會經濟高速生長,工商業也亘古未有地蓬勃,因此錢幣需求量也亘古未有的重大,而且白銀的產量和入口量都不高而且那時沒有類似央行這樣的政府宏觀調控治理機構,造成了極為雜亂的情形。我們知道一樣平常朝代1000個錢為一向,即是一兩銀子,然則宋朝卻不是這樣的。《宋史食貨志》及《續資治通鑒》均提到自真宗朝最先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遇上經濟的生長,銀價不停上漲,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銀一兩。而且宋朝“錢法”很亂,有銅錢、鐵錢另有鉛錫錢同時流通,各州都有權自行鑄錢,還存在私人鑄錢的情形,錢的巨細紛歧、因素不宜、價值多變,“隨時立制”,異常雜亂。川陝區域通行鐵錢,十個換一個銅錢,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錢還紛歧樣。一向現實有若干個錢也是不確定的,有800或850個為一向的,也有480個為一向,還要下詔以770個為一向,而且各州“私用則各隨其俗”,完全是筆糊塗賬。憑證《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外六七百”和《宋史 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紀錄,暫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盤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靖康之亂前後到南宋初期有一兩銀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盤算局限)。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盤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一說宋石為96斤,就相當於1兩銀子672―1344元)。
需要彌補說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銀總量太少,價值過高,還沒有成為流通錢幣(想想看,你拿一張面額2000元以上的紙幣去市場買器械會怎樣?),只存在於朝廷犒賞與會計結算當中,好比稅收、國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歲幣“銀帛”若干之類),現實上明朝以前,市場流通均使用銅錢(北宋局部區域泛起了紙幣)。銀兩成為流通錢幣只是明清兩代對外商業活躍,外國白銀大量湧入以後的事。但為何在許多人心目中一直以為銀兩是向來的流通錢幣呢,主要是由於明清小說的盛行,均根據那時的生涯情形為知識對前朝舉行形貌,如《水滸》、《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這些作品中的銀兩價值均以明朝的銀價為尺度,與原有的文、貫、緡、銖等錢幣單元攪合在一起,而且對後世影響很大,因此今人所寫較多以中國古代為靠山的歷史小說、武俠小說作品如《射鵰》等書中也隨着把古代流通錢幣一切說成“銀兩”。但事實現代人比起明清時代的人時距更遠,對前朝錢幣制度及銀兩的現實購置力的熟悉加倍不足,才會經常泛起天價饅頭、天價酒席,而認真的讀者或觀眾出於對古代經濟情形的好奇應該對“銀兩”的價值有一個對照清晰的熟悉。
綜上所述,關於“一兩銀子值若干人民幣”的問題,基本上能夠得出的結論是:
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時期2000―4000元。
下面再提供一些古代數據,提高一下感性熟悉: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低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哪個家裡沒有個幾萬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噹噹,明碼標價。
談談民間傳統俗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