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二生肖 民間習俗 正文

帶你熟悉漢族傳統的飲食禮儀

你知道禪宗打坐的正確姿勢嗎?

帶你熟悉漢族傳統的飲食禮儀
 
 
    “毋摶飯。”用飯時不能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這樣有爭飽之嫌。
    “毋放飯。”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別人會感應不衛生。
    “毋流�。”不要長飲大嚼,讓人以為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沒夠似的。
    “毋口它食。”品味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主人會以為你是對他的飯食显示不知足。
    “毋嚙骨。”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出不中聽的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受。
    “毋反魚肉。”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着吃完。
    “毋投與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
    “毋固獲。”不要喜歡吃某一味肴饌便獨取那一味,或者爭着去吃,有貪吃之嫌。
    “毋揚飯。”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
    “飯黍毋以箸。”吃黍飯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飯必得用匙。筷子是專用於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無菜者不用�。”�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若是無菜筷子派不上用場,直飲即可。
    “毋�羹。”飲用肉羹,不能過快,不能出高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能直接用嘴吸收。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着手重新和諧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显示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於烹飪。
    “毋刺齒。”進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後再剔。
    “毋�醢。”不要直接端起調味醬便喝。醢是對照鹹的,用於調味,不是直接飲用的。
    “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濕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協助。
    “毋嘬炙。”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云云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咽,儀態不佳。
    “當食不嘆。”用飯時不要唉聲嘆氣,“唯食忘憂”,不能哀嘆。
    類似的儀禮也曾作為許多家庭的家訓,代代相傳。讓我們照樣以張伯行《養正類編》卷三所引《屠羲英童子禮》為例,以下的這些話自然照樣由《禮記》上演繹出來的:
    凡飲食,須要斂身離案,毋令太迫。從容舉�,以次著於盤中,毋致急遽,將餚蔬撥亂。品味毋使有聲,亦不得恣所嗜好,貪求多食。安放碗�,俱當加意照顧,毋使失誤墮地。……
    現代的老小中國人,自覺不自覺地,都多若干少承繼了古代食禮的傳統。我們現代的不少餐桌禮儀習慣,都可以說是植根於《禮記》的,是植根於我們古老飲食傳統的。
    主持人:像過春節一樣的日子。經常有的時刻下班回家會見到路邊許多人去燒紙。     代學能:從道家來思量,道家給鬼三個節日,一個是清明節,清明節人人都知道,由於一年中萬物都要生長發育了,對於死去的人來講也應該給他們修屋子,另外炎天來了下大雨上墳,墳就是他們的屋子,應該把他們的屋子修理好,像老鼠洞要填好,省墓就把宅兆上的臟器械掃掉,看看有沒有漏的地方填滿。     尚有中元節就是7月半,就是7月15,現實這個7月半在我們道家看來,它的這個7月半是陰曆7月14,這個時間已經是鬼最後一天了,你玩開心了,要回去了,再不回去,我關上門以後你再回不去了。7月14晚上12點鐘它是最後一個時間。     主持人:那回不去傳說中會怎麼辦?     代學能:就成為孤魂野鬼回不去了。在最後的時間我們做好好酒好肉佳肴殺雞宰羊讓他們吃飽回去,他們喜悅回去以後不在人世作亂。這是道家以為的“鬼節”。尚有一個是十月月朔。     主持人:我有聽說過給老人家燒寒衣紙是誰人嗎?     代學能:誰人時刻燒寒衣紙,冬天來了,應該給他們加衣服了,這個時刻做好了過冬的準備。     主持人:着實通過這三個節日也能反映出中國人對祖先稀奇的孝順,不只在世的時刻要孝順,縱然是去世以後還要孝順這麼多次。     代學能:作為中國人來說,我們對鬼的孝順,對在世的人加倍孝順,死去以後我們看不見,只能我們盡一點心意。若是是對在世的人,尊長這些,我們更應該有孝心,中華民族是一個很講孝心的國家。

農曆十一月十七 阿彌陀佛聖誕紀念日  

 


你知道中國已經消失的有哪些節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