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為百神之首祭太歲解百災之法
浙江民間婚禮
浙江,簡稱“浙”,省會杭州。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折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浙江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安徽、江西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浙江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被稱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類“建德人”流動;境內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等文化遺存;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起源地,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浙江傳統文化厚實多彩,在婚俗方面也很有區域代表性,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浙江婚俗有哪些:
一、說媒
浙江民間婚禮,根柢上沿襲南宋婚禮的民俗遺風。舊時男女婚配封建顏色極濃,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請牙婆籠絡,鳴做穿婚,男女方問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擇日備禮邀女家,兩親相見,謂之相親,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釵插於冠髻中,名曰,插釵。若不如意,則送彩緞兩匹,謂之壓驚。
二、定婚
正式娶親前的一種儀式,古稱締姻,又稱傳紅。定婚是日,兩家都掛燈結綵,廳上供和合二仙神馬,燃點紅燭,約請親友吃定婚酒。
三、行聘
定婚後,男家要行聘,古稱納徵,現在俗稱聘禮、財禮,憑證男家狀態,以送金銀綢緞�主,女家受聘,亦必有答禮,稱�歸盤。
四、發奩
娶親日期肯定前一日要發奩,俗稱發妝奩。舊時,豐裕大戶妝奩甚厚,妝奩先在家中安插陳列,何桌在先,何物在後,都有確定的名目。到了男家必須仍是陳列最違面的妝奩,必�子孫桶,桶內盛有紅蛋、喜果各一包,女家妝奩不管怎樣豐盛徹底,唯眠床必須男家準備,女方家長必須在棉被內放一些花生,以討生兒育女、化生的吉祥。
五、迎娶
婚禮的正日,俗稱拜堂。早一日下晝,花轎抬至男家大廳,晚間,百燭齊燃,燈火絢爛,稱�亮轎。女方早一日亦要備席請新娘,稱�辭家宴,俗稱別親酒古俗,婚禮系昏禮,須晚間舉行,杭俗多數在白晝,拜堂之日,以巳午未三時�多。花轎從男家解纜,到女家后停在廳上,新娘由喜娘隨同着遍辭怙恃和家族親戚,然後,由一人執紅燭,一人執紅燈籠,引上花轎,花轎由四人杠抬,官宦人家還可以叫鑼喝道,這也是浙江外子出嫁的希奇習慣,相傳系南宋康王趙構�感謝寧波外子救命之恩而格外封贈的半副鑾駕。
六、三朝歸郎
即新親上門,即是女方支屬上男方往,舊時都要在娶親第三天舉行,現在男方習性越日就約請女方怙恃及兄弟姐妹上門,舊時另有吃三道茶等禮儀,現在吃一餐新親上門酒,婚後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歸外家,參見岳父岳母,俗稱歸郎。舊時,新娘歸外家,多則住一月,少則七天,再由新郎接歸家。
五四運動后,知識界徐徐帶頭閑暇戀愛,文明娶親。連年來怙恃取代親事曾少有,但娶親講排場田地民俗仍存。
浙江金華娶親習慣
相親時,浙江金華一帶的習慣,女方以蛋相待,倘允許,則以清煮蛋接待,意�團圓;相反,則讓吃荷包蛋。小伙子假定中意,可吃一對清煮蛋;不中意,則可不吃。兩家擁護后,各書姓名,籍貫,三代,名號,官職於貼上,相互交流。待走訪掉實,男家擇日託人向女家送年庚貼,也鳴八字貼,並討歸對方年庚,古稱問名,近代鳴換龍鳳貼。然後將年庚放祖宗靈位前占卜或者將生辰八字報請算命大師推算,如無相衝相剋,再待遇女方,女方亦須經由占卜,這鳴合婚。
兩方擁護了親事,即行定婚,俗稱訂婚。定婚要行聘禮,聘禮又鳴定禮,各地有各地的慣制。古時聘禮用皮帛物品,到漢代始用聘金。後裔則財物俱全,視家境定多寡。定了親的男女則視�伉儷,別人不成再登門求親。
從定婚到迎娶時期,逢年過節兩方要互送禮物。迎娶佳期按屬相八字由算命大師卜定。
迎娶前一二日,男方要送女方置辦酒席的禮物,女方收禮,必有歸情,此時,兩方親友都要送賀禮,賀男方的多�銀錢,酒食,喜幛,喜軸。送女方的以物�主,多屬衣物,用具及化妝用品,稱�送嫁。
婚期前一天發奩,俗稱發妝奩。這一天,女家將妝奩擺於場院,供人賞玩,鳴擺妝奩。妝奩憑證財力而定,合歡被,對枕及箱,櫃,桌,桶,盆和裝扮台�必備品。舊時巨室大戶�顯擺氣,有將生計用品都備全的,有的以至將生計和破鈔質料所需都如數嫁絕,稱全房妝奩,蘊含山林田產,直至作古后的靈櫬和潦倒缺少而逃荒要飯的提籃,打狗棍,也包羅在妝奩之內。妝奩中少不了馬桶,俗稱子孫桶,桶內盛紅蛋,喜果,寓送子之意。送妝,物以抬數計,貧富紛歧,富者多至百餘抬。
娶親舊時用花轎,有八人抬和四人抬之分。花轎到女家門口,河南南陽等地有女方閉門,男方叫槍放炮奏樂以示轉達,民歌有唱:"吹三陣,打三陣,吹吹親家開開門"的民俗。女人上轎前須用綿絨絞往臉上的汗毛,稱開面,並沐浴,裝扮,俗稱扮上轎。午夜,女方盛設別親酒宴請賀客和男方迎娶職員。
新娘上轎前要告別祖宗並向怙恃行膜拜禮。上轎平時通暢由女方兄弟抱或者違新娘進花轎。啟程時,有哭嫁的民俗,女方怙恃,兄嫂,姐妹要以哭相送,邊哭邊訴說一些祝願的吉祥語,以為哭得越凶,女兒越會發子發孫。新娘聽到母親的哭聲后,方能應和着哭,示意生離惜別。
到男家,像我國南方,新娘要邁過一隻馬鞍,然後咬一口蘋果,取和平之意。
拜堂要行三跪九叩禮,先拜寰宇,祖宗,再拜怙恃,后伉儷互拜,俗稱拜寰宇。拜畢送新娘進洞房,無非她的腳不得踏地,要以麻袋,席,蒲團之類展地,邊走邊展,前昆裔替,稱之傳袋,即傳代。
浙江麗水娶親民俗
一、欄路迎親
推廣一夫一妻制,遙房同姓可嫁娶,民間婚姻次第法上有相親、訂親、送日子單、送釀酒米、辦出嫁酒席、辦娶親酒席、第三天歸門、第一個春節賀年等次第。若是閑暇戀愛樂成,可省往相親一節。其中最有特徵的是辦出嫁酒席。是日男方機關迎親隊伍來女方,進墟落時放三響雙響鞭炮,墟落上姑嫂們即拿杉木枝欄於大門外路上,示意清早要對歌。赤郎(對歌手,男方全權代表)把杉木枝折一小枝甩路上方,折二小枝甩路下方,縮小量鞭炮,遞一個紅包給姑嫂,姑嫂們就撤往欄路。有的中央是關門迎親,即在門外縮小量鞭炮后,塞入一個紅包,概況姑嫂們就開門了。
二、念謎"借鍋"
嫁女酒有兩餐,西餐鳴"落腳酒",請迎親隊伍人坐首席。晚餐是男方挑來的工具宴請女方主人,女方近親坐首席。故午餐后要舉行"借鍋"儀式,意�借對方廚師、炊具辦酒席。赤郎端來一個放有一對息滅的紅燭、兩塊豆腐、一刀肉、一個廚師色、一對綁腿布的米篩,向灶神作揖后,初階念停止白:"郎兒住山頭,多見柴林,少上書堂,古禮難全,念錯莫怪,請姨媽舅姆多多包容"。"借鍋"詞第一段是對女方美景歌詠:"昔日脫離太公鄉,太公住的好寮場,門前麒麟對獅子,寮后金雞對鳳凰,龍馬相會在寮場,不雅音坐落在地方,金字寮門八字開,郎兒借鍋上門來"。接着是念炊具的謎語詞,姑嫂們先把能躲的炊具都躲起來,等念到同樣,拿出同樣,念不到不拿出,要重新再來一遍。謎語是順口編的:"借你姨媽四四方方一堵牆(灶台),地方開個龍潭(鐵鍋),借你姨媽銅鏡雙雙對月光(鍋蓋),借你姨媽金雞沐浴一對(木構),…………"等,約有3、四十樣,"借"齊后,拿菜刀口對本人向廚師作揖,廚師接過反轉刀口作揖,算是儀式完成。紅包和肉給廚師,綁腿布給燒火的外子。
三、殺雞罰酒
"借鍋"后是赤郎殺雞,雞血禁絕滴到碗外,滴出一滴要罰一碗酒,�了耍赤郎,姑嫂們有意來碰撞,使血滴到碗外往,就提酒壺拿碗來罰酒,不喝就抓牢捏住鼻子灌,以至把鍋煙抹到赤郎臉上往,以此嬉耍富貴。
舉盤敬酒晚餐初階后,赤娘(代表新娘的女歌手)和一位新娘的姐妹端一個放一對紅燭、一對羽觴的桶盤來敬酒,從首席第一位舅地下始,桶盤放到桌前,姐妹告之主人稱謂后,赤娘初階唱敬酒歌:"一對酒盞花又紅,端上桌來敬××(新娘對主人的稱謂),敬你××食雙酒,酒筵圓滿結成雙"。唱完,姐妹斟滿雙杯酒,赤娘端杯敬主人,主人放進桶盤一個小紅包,接杯飲完。各桌一切的主人都要逐一敬過。這些紅包,一局部給赤娘作手薪,一局部給姐妹,鳴"分姐妹錢",大局部給新娘帶到夫家往,當前給孩子打制帽子銀牌。
四、長夜對歌
晚餐后,赤娘跟赤郎對歌,有的中央是女方墟落上凡會唱歌的外子都來,跟迎親隊伍的赤郎、行郎等小我對歌,不竭唱到新娘起行�止。
五、帶種出嫁
妝奩中要放有稻穀、花生、玉米等種子,讓新娘帶到夫家往,意�到夫家落地生根、着花成就。
六、夜行嫁
畲家習慣軌則,新娘要卯時入夫家門,故新娘要按旅程算好,在後中午就初階起行,以去多�步碾兒,多數有坐橋,現在有的要坐小車了。
七、踏路牛開路
新娘一切都新的,若有二位以上新娘同日出嫁,後走的路意�舊路,就要牽牛往踏過,牛踏過的路又是新路了。若估量不出,就非論違面能否有新娘走過,就索性牽牛踏過。家境好的人家則以牛作妝奩,在前頭開路。
八、嫁男改姓
女子到女方落戶,女方付給男方確定財禮,即嫁男。山區娶媳婦較難,但有了女兒,娶個男子較隨意紕漏,再山頭也有人來。畲民多嫁男,站在男方鳴"往當兒",站在女方鳴"喊兒"。良多墟落有一半是"喊兒"。嫁男和嫁女辦酒席是同樣的,只是換了女方來娶。嫁來的女子要改女方姓,然後後世也接下往姓女方姓,這樣的族規是�了讓畲族的姓氏穩固。嫁來的女子不受墟落坊和家庭比喻視,還貫注了難以措置的婆媳相干。有的漢族女子也喜歡到畲家"當兒",只需學會畲語,在墟落上相干很溶洽。
延伸閱讀:浙江娶親供奉和合二仙習俗
在浙江的不少區域,至今保留娶親當天在大廳擺放和合二仙的婚俗習慣,寓意為新郎新娘可以獲得和合二仙的庇佑,一輩子白頭偕老,百年好合之意。
“和合二仙”是中國傳統典型的象徵形象,百年來作為“家庭和合,婚姻完善”的意義早已深入人心。然則“和合二仙”傳說背後又有着怎麼樣的故事?為什麼與天台有關?
齊白石(1864-1957),名璜,字渭清,號蘭亭、瀕生,別號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中國畫藝術大師、書法家,天下文假名人。
盛唐時期,天台東郊豐家(今路口村)豐尚書之子豐干,到國清寺出家為僧。他高個子,形貌奇異,散發及肩,穿一身布衲,木訥寡言。他在國清寺舂米,以供眾食。人家問他什麼事情,他只回覆“隨時”二字,不再作聲,相傳他有時口誦《唱道歌》騎虎從松門進入寺院,把僧人們嚇壞了。但時間一長,人們也欠妥一回事,故當地人都喊他“隨時豐”僧人。
有一次,豐干造訪赤城山德清法師歸來,在嶺路上聽到一陣陣啼哭聲。循聲尋去,原來是一個被怙恃遺棄的小孩子,於是把他帶回國清寺,交給典座僧撫育,取名拾得。那條嶺路往後被稱為“拾得嶺”。
拾得在寺中當小僧人,分配在廚房干雜活。拾得自幼與隱居寒石山的詩人寒山交厚,常把一些剩餘飯菜裝在竹筒里藏起來,等密友寒山來時,就送給他吃,二人情同手足,可謂貧賤之交了。國清方丈見他們忠實勤快,就留寒山也在廚房協助。
這年,國清寺舉行佛事盛會,有位越州汪氏婆婆,帶女兒何荷花來國清寺進香。不意因路途辛勤,竟一病不起,臨終託孤,將女兒荷花託付給寒山、拾得,並希望二人之中能有一個與荷花結為伉儷。往後,三人相處親如兄妹,漸生戀慕之情。然而,到了婚嫁歲數,誰也欠美意思先啟齒。一個夏日的早晨,寒山見蓮塘荷花盛開,有了靈感,便摘了一朵插在荷花女人鬢邊;拾得見狀,也笑眯眯地拿出珍藏的隋梅梅核贈給荷花。無巧不成書,這一幕恰被一個來國清祈夢的梅秀才撞見。秀才正苦於昨夜夢裡二位沙彌劃分送給他一枝荷花和一顆梅核不知怎樣解夢。此時見荷花女人像出水芙蓉一樣優美,靈感忽至,連聲高叫:“美夢,美夢,因荷(和)而得藕(偶);有核(合)方為梅(媒)。”
寒山見狀,上前問道:“叨教施主高姓台甫,惠臨敝寺,不知有何見教?”
為什麼會出現本命年和沖犯太歲
秀才答道:“小生姓梅名合,提及來羞煞人,我昨夜在貴寺借宿,祈夢求偶,不意今日應驗。”
梅秀才見荷花女人轉身欲走,急遽上前施禮道:“叨教女人尊姓台甫,何方人士?”
荷花見梅秀才心胸英偉,先有幾分好感,隨口答道:“小女子免尊姓何,名荷花,越州人士。”
梅秀才不禁心動,應聲說:“何字妙極!可謂添人、添丁、更添口。”
荷花見梅秀才不假思索,對答如流,自是別才,頓生幾分戀慕之情,於是羞紅了臉兒。情急之下,將梅核朝梅秀才扔去,掩面便走。
寒山頓悟,知道了二人的心事,決然離家出走以玉成他們。
而拾得在寒山出走以後,也大徹大悟,立誓走到天涯海角也要找回寒山。一日,拾得來到蘇州,聽說西郊寺廟新來了一個僧人,容貌和裝束與寒山一模一樣。拾得大喜,想兄弟今日相會應送點禮物,但身無分文,於是走到荷塘邊折了一枝荷花捧在手上,走向寺院。而寒山聽說拾得來了,急遽從房中捧出一隻盛素齋的竹盒。於是弟弟獻荷,哥哥送齋,二人相視而笑。這個寺廟厥後便叫寒山寺。
再說荷花女人也因寒山、拾得離家出走,久無音訊,心中悄悄叫苦。幸虧荷花心靈手巧,常幫婚禮人家剪紙營生。
那時天台習慣,新娘出嫁時,外家要陪送妝奩,俗稱“妝奩”,謂之陪奩。往新郎家送妝奩,謂之“送妝”,也叫“發奩”。送妝時間放置在迎娶前一日。送妝前,新郎家有“催妝”儀式。所謂“催妝”,就是新外家僱人抬來催妝禮盒。內里設置幾樣食物,禮物上貼上紅色剪紙的喜慶圖案。等新郎家“催妝”禮送到后,新外家才舉行“送妝”。
唐代天台民間另有個習俗,妝奩無論巨細件,一律要貼放上紅色剪紙喜字和圖紋。因此,新外家人手不夠有時也要僱人剪制出貼在喜棚、禮堂和洞房中的喜花。新郎家等妝奩一到,馬上與新外家送妝的人一起在新居“安妝”,部署貼掛喜花。迎親這天,新郎要舉行厚實多彩的儀式,張燈結綵,鋪排酒席。被約請的至親密友饋贈禮物,賀喜祝賀。禮物上少不了貼放剪紙禮花。
荷花女人趁為他人婚慶剪紙的時機,把對寒山、拾得的忖量融入作品中。她創作出一個持荷、一個捧盒、蓬頭笑面、十分惹人喜歡的小孩形象。荷花取意並蒂蓮,圓盒象徵好合,而盒子里放着五隻“蝙蝠”,則寓意五福臨門。人們藉此來祝賀新婚配偶永結同心,白頭偕老,深受國民迎接,廣為撒播。
話分兩頭,再說梅秀才在國清寺祈夢后回到縣城西郊家中,將梅核種在庭院前的荷花塘岸上。第二年便生根發芽。睹物思人,加倍想念荷花女人,於是請人前往說媒。荷花也因寒山、拾得離家出走,自己舉目無親,於是准許了梅秀才的親事。誰知天有意外之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自訂親之後,梅秀才的母親突然卧床不起。梅合是個遠近著名的孝子,他喂飯、喂葯,日夜守候在母親的病榻旁,連夜裡睡覺都不脫衣。每次母親吃藥,梅合都要親自嘗嘗。荷花心中悄悄着急,叫媒妁二次前往催婚,都遭到梅合婉拒。荷花無奈,只好到伽藍菩薩前插上香燭祭拜,口裡喃喃說道:“菩薩保佑,婆婆早日康健,不知我與梅郎何日完婚?請菩薩昭示……”
不意豐干從後面走來接口說:"隨時,隨時。”
荷花將信將疑,心中有些不快,輕聲埋怨豐干說:“師父,我剛剛祭拜菩薩,你怎麼突然插話,要是冒犯了菩薩,豈不前功盡棄了嗎?"
豐干說:“施主別埋怨啦,我替你去梅合家走走,順便商議一下你倆的親事。”半日功夫,豐乾笑眯眯回來了,荷花忙問:“怎麼樣?”
“妥啦,萬事皆妥!”豐干答道。
到了八月中秋節,豐干對荷花說:“今日家家團圓賞月,良辰美景,我們何不也出去走走,或許能沖個喜。”說著雇來兩頂暖轎,攜帶荷花走出家門。
他們沿着萬松徑,過赭溪,來到縣城西郊,一起上清夜無塵,月色如銀,使他們心曠神怡。
突然,豐干在一家門前愣住腳步,對荷花說:“咦,這不到了你夫家么,我們不妨進去坐坐吧!”
梅合見豐干帶着未婚妻荷花來了,不禁一楞,急遽上前施禮:“活佛在上,請受小生一拜,家母沉痾,久治不愈,幾日前高僧前來治病,拿神水一灑,竟霍然而愈。你那天不是說一小我私人來賞月飲酒的么?我只備了四碗素齋,兩筒月餅,數碟小炒,準備了一點酒……這,怎麼辦呢?”
豐干不由分說,一手牽了荷花,一手攙了梅合,說道:“人人都來喝杯酒,今日我做主,為你們完婚!”
一聽這話,梅母、梅合、荷花都呆住了。豐干說:“還發什麼呆,天上月圓,人世秋半,草鞋、蒲鞋都要放成雙,舉國上下,共慶團圓,還嫌不夠盛大?”說得人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當晚,荷花拿出一隻箱子來,將自己珍藏的婚慶禮花剪紙看成妝奩。梅秀才專程在洞房門口書一聯雲:
因荷(和)而得藕(偶);
有核(合)方為梅(媒)。
以志不忘前年到國清寺祈夢這段奇緣。自此,伉儷二人十分珍惜寒山贈荷、拾得送梅核、寓意“協調好合”的姻緣,故相親相愛,和和美美,白頭偕老,兒孫滿堂。這即是“和合二仙”的出典。
數年後,梅秀才種下的梅樹着花效果,果實累累。當地國民將他倆生涯過的地方叫作“梅塘岸”,撒播至今。
擴展閱讀:祛祟避邪和占卜的習慣
昔人對蠶花的生死病害不能明白,存在神秘心理,總以為鬼物邪祟為害,常接納一些巫術來抵禦,或詛咒,或驅除,或隱諱,用愚昧迷信的方式求得避害,總稱祛祟避邪。已往的巫術虛構,蠶的病害是白虎作怪,因此用種種設施驅驅除或祈求白虎免害,又捏造青娘是蠶的大敵,故蠶娘食螺螄叫”挑青”,清明節出遊不歸家叫“避青”吃完的螺螄拋向屋頂,以為即可轉移災禍。種種陋習,舊時文獻多有紀錄,隨着時代的前進,巫術漸已消逝,但仍有一些殘留在習慣習慣中,其中有的已看不出原本的意圖。這些習慣是從無知走向科學留下的痕迹。
避邪習慣
我國早在漢魏時即有“鬼畏桃”的民俗,《淮南子》、《搜神記》、《玄中記》等書紀錄,神人神荼、鬱壘倚桃樹治理群鬼,傳說桃枝可以驅邪。桐鄉一帶近代尚殘留這一習慣。蠶農缺桑恭弘=叶 恭弘從外地買進,須先用桃枝在桑恭弘=叶 恭弘輕輕鞭打三下;蠶農還常在門口或蠶匾上插桃枝。舊時浴蠶種必使用桃木板煎過的水。嘉興新篁蠶房門口要掛一把蒜頭、菖蒲和槐樹花,前二者全為避邪。海鹽?f里蠶房裡要掛一把無柄鐮刀,對“邪物’’示意威懾。海寧周王廟蠶農在養蠶前要舉行祛邪儀式。夜間,男主人把手在石灰水中浸濕,在蠶房門口按下一個白指模,蠶上蔟時,蠶房門口的門框或柱子上要剁一把刀,蔟棚上放一碗冷飯。60年月,桐鄉晚村鄉有男性蠶農,黎明時全身赤裸,宰殺一頭小山羊,口念咒語,用羊血沿牆根灑滴,用污血驅邪。這些都是為了對於“邪物”。
養蠶忌禁
養蠶忌禁頗多,有忌煙熏,忌酒醋五辛,忌香氣油氣,忌敲打響聲,忌哭泣叫嚷,忌飲酒者切桑恭弘=叶 恭弘飼蠶,忌喪服,忌產婦,忌用破蠶匾,等等。有些相符科學原理,有些稀奇是語言隱諱則泉源於巫術的迷信。解放前,海鹽一帶蠶農往往在門口打上許多樹木樁,用左手搓的草繩張網,阻止生疏人上門,若有唐突上門者,主婦甚至把一盆水潑向來人。
語言多隱諱,泉源於原始信仰,昔人以為語言有魔力,故對不吉的語詞不用,用另一個字或詞取代,至現代已成地方俗語,逐漸失去其原始用意。
忌“亮”。由於亮頭蠶是蠶病的一種,“天亮了”要說“天開眼了”;
忌“僵”。因僵蠶也是蠶病的一種,與“僵”同音的字不能說,如“姜”叫“辣烘”,“醬油”叫“顏色”、“鮮猛猛”等;
忌“伸”。因死蠶多伸直;
忌“筍”。因與“損”同音,“筍”要稱“蘿蔔”、“鑽天”;
忌“蝦”。因吳語“蝦”音與蠶浮腫病(即白肚病)同義,以是“蝦”稱“彎轉”;
忌“爬”、“逃”、“游”。因三者均為蠶的病態,連避邪物“桃枝”也改叫“掌頭”;
忌“蔥”。因與“沖”音近,而沖有相剋之意,改稱“香頭”;
忌“四”。吳語“四”與“死”同音,蠶四眠時叫“大眠”;
忌“完”。以為不吉祥,“完了”改叫“好了”;
忌“腐”。豆腐叫“大素菜”。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種禁忌在昔人文學記述中早有反映,如清光緒《嘉興府志》所載洪景皓《蠶詩》說:“遮莫村兒也解事,暫呼春筍叫鑽天。”濮院陳梓《養蠶詞》說:“掘筍不叫筍,叫筍蠶要損,吃薑勿喚姜,喚姜蠶要僵”。可知禁忌形成社會習慣由來已久。
有些祛邪舊俗演變為一樣平常民俗,有:
掃蠶花地
為古代歌舞,近時浙西猶有演出者,仍具有古代遺意。其特點是藝人艷服謳歌舞蹈,於蠶室中演出養蠶各生產環節動作,稀奇着重掃除蠶室,將虛擬邪物掃出門外。這原是我國古代“攤舞”的一種,是祛祟避邪儀式,並非一樣平常歌舞。現各地仍有掃蠶花地習慣,如海寧新娘子在新婚越日要象徵性地掃一次地,自門口掃向內里。其原始意義已不存在,成為一樣平常民俗。
唱花蠶
是農村普遍盛行的藝人民歌演唱流動。每年冬春,有人挑擔供蠶神塑像或畫像,敲鑼沿村游唱,農家給以白米或糕團,其人在蠶農家巡轉,演唱家喻戶曉的“蠶花歌”。這首民歌有的地方叫《馬鳴王菩薩》,有的地方叫《蠶花經》。海寧有“跳馬”習俗,由藝人執硬紙剪成的馬頭,到蠶農家邊跳邊唱;海寧沈士鄉由女子裝飾馬頭燈,在元宵夜去蠶農家演唱;海鹽城西常有青年男子划船至蠶農河埠前演唱。這些演唱都稱為唱花蠶,歌詞大同小異,已成為民間演唱流動。然從其奉神像、馬頭至蠶室誦唱世代相承的統一歌詞看,現實上是古代祛祟驅邪習俗的殘留。
置蠶貓
鼠為養蠶大敵,农民除養貓捕鼠外,還購置蠶貓避鼠。蠶貓多為泥塑彩繪的,解放前,嘉興曹王廟一帶捏制者為多,嘉興、海鹽集市有售;也有木刻印刷在紅綠紙上的,海寧等地有些雜貨店每年冬季與蠶神帽一同出售,蠶農購回貼於蠶匣上;桐鄉一帶則習慣由農家婦女作剪紙的蠶貓,貼於蠶室。這種用鎮邪物驅鼠的民俗也是古代巫術祛邪的一種遺留。泥塑或木刻、剪紙的蠶貓,現實上已成為一種玩具或鋪排,其中不乏美術工藝品,今已難覓。
蠶桑占卜
蠶桑生產作為主要而又轉變莫測的農事,昔人常求助於占卜以展望豐歉休咎。清代湖州汪曰幀曾在《湖蠶述》中輯錄數十條關於蠶桑的占卜術,大多曾行之於嘉興,近代某些墟落還盛行占卜。一種叫“請淘籮頭女人”的占卜,行之於海鹽,在淘米籮上擺物搖動,視其狀態,展望桑蠶的豐歉。另有民間撒播“三姑把蠶”的說法,謂蠶神三姑每年一人主管桑蠶,豐歉差異。舊時曆本上都註明昔時為何人“把蠶”,民間即以之展望桑恭弘=叶 恭弘利害。清光緒《嘉興府志》載:“一姑把蠶則恭弘=叶 恭弘賤,二姑把蠶則恭弘=叶 恭弘貴,三姑把蠶則恭弘=叶 恭弘倏(忽)賤倏貴”。這些占卜和展望險些全屬迷信荒唐,其中少數展望,如用柳枝枯萎的快慢測蠶恭弘=叶 恭弘的盛衰,卻相符氣象原理。
太歲符化解本命年和沖犯破害太歲有什麼作用